家住椒江陵园路的张大妈,说起前段时间刚铺设好的管道,赞不绝口:“以前一下大雨,这边的积水就很严重,现在不一样了,雨水全都顺着管道流走了。”而这要归功于椒江城区正在逐步进行的截污管网建设。
以往,居民的生活污水、餐厅的餐厨污水等,没有经过任何处理,就排到附近河道内,使得河道发黑发臭。像陵园路市立医院至烈士桥段未截污,这里的居民及区政府大院、军分区招待所等单位的生活污水都没有入网;联谊、红旗、岩屿等新村及老城区雨污不分,难以有效截污;中山小区等虽然雨污管线分开,但排往中山路的管线却又合在一起;城区街面众多的饮食摊点、小饭店,由于没有排污系统,大都排入雨水管再进入河道……这些都使得城区内的管网不堪重负。
为改善市区内河水质,椒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于2003年开始运行污水处理一期工程,结束了城区生活生产污水全部直排内河的历史。但实际上,城区河道的水质并没有明显改善,特别是海门河仍频繁出现黑、臭现象,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城区截污不彻底,有相当数量的污水仍然直排内河。针对这一情况,椒江区市政工程管理处从2003年开始实施了再截污再分流工程。
椒江市政工程管理处主任、高级工程师牟朔起介绍,由于椒江老城区的管网已经铺就,很难细分排水与排污,就采取了“末端截污”的方法,在河底埋排污管,再将污水输送到污水处理厂。而2008年开始的精细化截污管网建设,则在前期基础上,对污水进一步进行细化,像餐饮店等,直接在源头就将污水和污物分离,避免造成管道堵塞。
“像横河新村这样的低洼地,下雨后积水要等3到5天才能排干净。”牟朔起说,对此,2008年、2009年在江城河、江滨公园等地建设的雨水泵站,对雨水排涝起到了很大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台风期间,这些泵站会起到强制排水的功效。“目前泵的数量不多,先看效果,以后若有需要,还会加大投入。”
数据显示,2003年,椒江建设了江城路至陵园路渠道、解放路顶管、海门河河道截污管,管线长2093米;2004年,建成工人路一级管网2.5公里;2005年,建成栅浦桥至葭沚物流园区一级管网1.6公里,新建污水泵站1座;2007年,进行24个小区、41家单位的排污改造;2009年,新建泵站一座,对河道两岸进行精细化截污……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到今年年底,椒江城区范围内污水收集率达到95%以上,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河道水质明显改观。
牟朔起说,明年工程还要向周边乡镇延伸,对城区内的老小区也要进一步进行管网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