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淡水资源极其有限,我们休养生息的地球虽然有70.8%的面积为水所覆盖,但其中97.5%的水是咸水,无法饮用。在余下的2.5%的淡水中,有87%是人类难以利用的两极冰盖、高山冰川和永冻地带的冰雪。人类真正能够利用的是江河湖泊以及地下水中的一部分,仅占地球总水量的0.26%。有人比喻说,在地球这个大水缸里可以用的水只有一汤匙。
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城市化步伐加快,淡水的需求日益增加。水资源严重不足,水的供需矛盾将变得更为突出。如果说20世纪是石油的世纪,那么21世纪就将是水的世纪。据统计,目前世界上有80个国家约15亿人口面临淡水不足,其中29个国家的4.5亿多人口完全生活在缺水状态中。
1993年1月18日,第四十七届联合国大会作出决议,确定每年的3月22日为“世界水日”。从1994年开始,水利部确定每年的3月22日-28日为中国水周。目的就是通过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活动,提醒人们:水是生命之源,我们要爱惜水、节约水、保护水。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宣传主题是:严格水资源管理,保障可持续发展。
济宁地跨黄、淮两大流域,黄河从北部穿境而过,南四湖处于济宁腹地,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大小河流纵横交错,山区水库星罗棋布,水系发达,历来有“江北小苏州”、“运河之都”之称,一直以来,只患水多,不忧水少。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用水急剧增加,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而水资源是有限的,有限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无限增长的用水需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正面临缺水的威胁。
济宁多年平均水资源量49.9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608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且由于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程度不一,资源型缺水、工程型缺水、水质型缺水并存,干旱年份缺水4-7亿立方米,水资源短缺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
近年来,全市各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人水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紧紧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全面推进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城市水利、生态水利五大工程体系建设,坚持当地水、黄河水、长江水“三水”联网调度,河道、湖泊、水库“三域”联网运行,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合理配置的水资源调配思路。严格取水许可审批,济宁市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年取水量1400万立方米。科学规划城区水资源配置,加快封停城区自备井,累计封停无证取水及涉及生活用水水质不达标的自备井229眼。坚持不懈地实施计划用水制度,每年编制300余家企业的年度用水计划。严格控制用水总量,2009年全市万元GDP取水量由2000年的508立方米下降到119.23立方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到78%,提前一年完成了省政府下达的十一五节水减排目标。加强水环境监测,建立了144个地表水、256个地下水监测点、20个入河排污口监测点的水环境监测网络,每季度监测一次水样、印发一期《济宁市水功能区水资源质量状况通报》,全市设立水功能区标志牌31个。水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明显加快,全市市县各级水资源信息化管理系统已完成,共建设监控中心14个,安装地下水自动监测点179个,企业用水智能水表170个,基本建成了覆盖全市的水资源信息采集系统,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管理的信息化程度。编制完成了 《济宁市城市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及供水安全研究》、《济宁市城市供水水源地规划及应急供水预案》、《济宁市地下水库可行性研究和城市供水预案》、《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山东段控制单元治污方案》等多项规划及《济宁市农村饮水水质卫生状况调查及评价》等项目,对全市水资源科学评价、合理开发、有效保护起到了指导作用。
虽然我市在水资源管理上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在许多方面还存在着不足。首先,我市用水效率不高,水资源浪费现象还很严重,部门间缺乏协调,节水"三同时"制度落实还不到位,节水长效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节水意识淡薄,与全国、全省节水先进地区差距明显。其次,供水水源单一,供水结构不合理,虽然我市地表水资源在山东省相对比较丰富,但利用并不充分。我市除邹县、济宁、运河电厂和兖矿个别企业使用部分地表水和城市中水外,城市和工业其余用水全部使用地下水。由于供水水源单一,造成了城区及其附近的地下水超采,水质恶化。另外,城市公共供水管网跑、冒、滴、漏损失严重,漏损率达37%。供水结构明显不合理,取自深层地下水只有52%用于居民生活、48%的用于工业等,造成了深层优质地下水的很大浪费。
另外,虽然近几年全市上下持续加大了水污染防治力度,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水污染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与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水质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水生态环境治理形势依然严峻。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破解水资源短缺的根本举措。在水资源总量有限而用水需求不断增长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日益突出的缺水问题,必须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现由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严格实施用水总量控制,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加快节水型社会建设,以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方式的转变。只有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从根本上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才能适应当前我市水资源短缺的现实,才能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才能真正做到保障民生、服务民生、改善民生。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总体框架要求是易操作、可检查、好考评、能奖惩;两个核心点是区域的概念和控制的概念;主要内容是划定水资源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这“三条红线”及其警戒线,实行预警管理,并以科学的实施办法、合理的考核制度、严格的行政执法保障“三条红线”的顺利实施。为此,一要抓好科学规划这个基础。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离不开科学的规划。通过编制完善水资源开发、配置、利用、节约、保护等方面的规划,系统分析全市水资源概况和开发利用现状,就能科学合理确定全市水资源总量,要通过两种途径进行计算分解,一是水源种类,就是对各县市区多年平均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量和可利用量进行计算。二是用水结构,就是按照工业、农业、居民、生态这四类用水进行统计分析,掌握全市及各县市区用水水平,为确定三条红线提供依据。今年将开展济宁市城区水资源配置规划的前期调研工作,积极寻找城区替代水源,充分利用济宁城区紧靠南四湖、地表水丰富和南可引江、北可引黄的区位优势,实行地表水、地下水、中水联合调度,当地水、外来水、再生水多水并举,大力提高地表水和中水利用率,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重点抓好截污导流项目,落实中水回用途径,加快中水回用工程建设;对水质要求不高的工业、生态,优先考虑中水、地表水,限制使用地下水。优质深层承压地下水主要用来保证居民饮用水安全,逐步减少工农业生产对地下水资源的依赖。
二要保证可持续利用这个前提。水资源承载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我市资源性缺水和水质性缺水并存,水资源的承载力是有限的。用有限的水资源来满足持续发展的国民经济用水需要,前提就是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要实现持续利用,必须转变管理理念,要从过去的用水管理向需水管理转变。需水管理的核心内容就是基于水资源是有限的,在考虑用水时必须以水资源承载力为基础,对用水要实行增量控制,严格限制用水总量。从今年开始,省里就要下达各市的用水控制指标,我们也要制定下达各县市区的控制指标,加强管理,严格考核,对突破控制红线的,要扣除其用水指标。
三要严格取水许可这个核心。取水许可是水资源管理的总抓手,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是落实取水许可制度的前提和依据,不进行论证就无法实现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取水许可审批就缺乏依据。要进一步加强水资源论证工作,实现水资源论证工作的规范化,对所有新建、改建、扩建项目,包括农业、生态等方面的新上项目,均要进行水资源论证,未进行水资源论证或论证未通过的,严禁批复取水许可申请。同时要按照取水许可管理办法的规定,规范取水许可审批程序,严格依法行政,依法审批,不得越级越权审批或违反规定程序审批。建立完善取水计量和监管制度,加强用水过程管理,开展水平衡测试,对取水许可实施情况和论证的情况开展评估,督促企业落实各项用水批复事项。加大执法监督力度,严厉查处违法取水行为,以严格的执法保障取水许可制度落实到位。
四要落实“三条红线”这个措施。落实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抓手就是“三条红线”和“三条警戒线”。一是用水总量控制红线。用水总量红线就是在留出生态环境用水后的最大可利用量。在水资源规划成果的基础上,摸清全市的地表水、地下水资源情况和工业、农业、生活、生态等各用水部门的分配情况,就可以制定出总量控制红线。二是用水效率控制红线。用水效率红线就是一个地区或一个单位单位产品用水所能允许的最高值,是衡量用水水平的控制指标。用水效率红线主要通过万元GDP取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取水量、节水灌溉率这三个指标确定。三是水功能区纳污总量控制红线。水功能区纳污总量红线就是在满足水功能区水质要求的前提下,水体所能承受的最大的污染物总量。纳污控制红线根据水功能区划成果和水功能区的来水状况,结合排污口调查和水功能区监测资料来确定。“三条红线”划定出来后,都要实行预警管理,即确定地下水位、工程可供水量、水功能区纳污这“三条警戒线”,并分别制定相应的黄、橙、红预警线。地下水位警戒线以地下水位观测资料为基础,以维持地下水采补平衡为基本条件,以当前地下水位降落漏斗不再扩大为原则进行合理划定。供水工程可供水量警戒线的划定要以水工程的水文参数为依据,结合近三年各县市区各部门、单位的实际用水量确定。水功能区纳污总量警戒线要以功能区的水质目标为依据,结合来水和排污情况合理划定。
五要用好实时监测这个手段。只有完善水资源实时监测网络,才能对管理的过程和效果进行控制。监测的主要内容是水量、水质和水位这三要素。近年来,省、市均加强了对水资源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水位、水量、水质的监测系统已经逐步建立,但还不够完善,要进一步完善。重点做好入河排污口、供水水源地、重点用水户和行政区边界控制断面的水质水量监控,实行自备井 “一井一档”管理和入河排污口“一口一档”管理,逐步建成水量与水质相结合、供水与用水相结合、排水与水环境相结合的监控体系。
六要强化严格执法这个保障。市水利局已经成立了一支110人的专职水行政执法队伍,下一步要加大执法力度,规范行政行为,强化日常执法检查,及时处理违法行为,重点加强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收缴、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入河排污口审批等方面的执法管理,为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供执法保障。要在网上设立有偿举报制度,拓宽举报途径,鼓励社会各界对水事违法行为进行举报。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一个全新的制度。下步,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勇挑重担,扎实工作,切实把这项工作做好,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