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甘泉为合肥“解渴”
在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天然清洁水源是稀缺资源,也是现代城市可望不可及的梦想。
但是这样的梦想,将会在合肥实现。
坐落于大别山余脉的合肥,向西看去,有6座已建成的大型水库,它们地处大别山深山区,交通不便、居民稀少,水源受到天然屏障保护,水质可与山泉相媲美。在水利专家看来,这是合肥市民的理想饮用水源。
据合肥市水务局水政水资源处处长项亮介绍,由于巢湖长期污染,目前董铺、大房郢水库在干旱年份最多只能提供0.8亿立方米的原水,加上引淠河灌区应急补源的2亿立方米,原水总量不足3亿立方米,而合肥市2012年的年供水量约5.1亿立方米,到2020年,将达到8.0亿立方米,城市用水缺口很大。
按照《规划》的设想,合肥将铺设从大别山直达合肥的“山泉专线”,直接利用管道把山泉水引入城区,届时合肥市民将可以饱饮山泉水。
按照规划,合肥近期“引泉入城”规模为每天30万立方米,年引水量为1亿立方米。
“翡翠项链”添5处瀑布景观
南淝河干流(亳州路桥—长江路桥段)、黑池坝、琥珀潭、雨花塘、银河、包河、杏花公园、逍遥津公园,这八处水域共同构成了合肥市的环城水系,成为一条镶在新旧城之间的一条“翡翠项链”。
但是它们却彼此孤立,“环而不通”。《规划》要改变“八大王”各自“封疆自治”局面,实现八处水域水的相互沟通,增加水的自净能力。
为实现八大水域的沟通,《规划》将在地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水面的高度落差,建设瀑布和跌水景观。初步设计是在以下5个地方:在雨花一塘与琥珀潭连接点、黑池坝与杏花公园连接点、雨花一塘与银河连接点、银河与包河连接点、雨花二塘与一塘连接点。对于中间有建筑物阻隔或者城市道路阻隔的水域之间,由于无法实现水面相连,将采取地下连通的方式。
规划实施后,环城水系真正实现“既环且通”,达到“水宁、水活、水清、水美”的效果,使这里成为合肥市最具魅力的城市休闲景观带和最具特色的滨水动态空间。
巢湖“新水”有望“滋润”合肥人
目前,合肥市污水处理能力达到75万立方米一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5%以上,到2020年将达到190万立方米一天,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
为保护巢湖水环境,改善城区河流水质,合肥市将对所有入湖河道实行“全线截污”工程。据项亮介绍,目前市区的“截污”工程已经基本结束,要实现城市污水处理率95%的目标,还需要地下管网的进一步完善。
同时,为了改善巢湖水质,《规划》还对巢湖的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进行了综合规划,提出了引江(长江)济巢(巢湖)方案。
该方案未来实施后,年均新增引江水量约12亿立方米,约占巢湖正常库容的70%,在实施该方案后的3年左右,全湖水质将实现全面改善,并可有效抑制蓝藻的大规模爆发。
项亮表示,如果巢湖水质进一步改善,将有望重新成为合肥市的饮用水源,届时将大大减轻董铺和大房郢水库的供水压力。 见习记者 刘淑
延伸阅读
只要长江有水合肥不会“大渴”
西南大旱牵动了无数人关注的目光。如果有一天那样的大旱“袭击”合肥,合肥能安然无恙吗?昨天,合肥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虽然合肥是个水资源缺乏的城市,但抗击大旱的能力却很强,只要长江还有水,合肥就不会“大渴”。
遇到大旱,怎么办?
“我们的供水没有问题,即便是有了大旱天气,也能保证重点项目的用水。”针对此问题,合肥市水务局水政资源处处长项亮对合肥的供水保障充满信心。
项亮告诉记者,合肥的水源不止一处。一方面,合肥有很多河流,另一方面,现在已经有渠道能够从大别山引水过来。
“实在不行,我们还可以从长江引水过来补充,只要长江里还有水,我们就能保证合肥水的供应。”项亮指着墙上的地图告诉记者,如果需要从长江引水入城,大致路线是从长江引水到乌江,然后进入驷马山引江工程提水泵站,通过滁河的一、二、三级站进入肥东,通过肥东的黄瞳站之后,再通过滁河干渠进入大房郢水库,即可保证城市供水。
每年2亿元“买水”
统计显示,目前合肥市日平均供水量为90万立方米。据介绍,这其中仅有大约40%来自于自产水,其余的60%需要花钱购买,合肥每年要花掉2亿元用于“买水”。
随着城市的发展,估计合肥市2012年日平均供水量将达到138.6万立方米,2020年将超过200万立方米。
合肥南临巢湖,西依淠史杭灌渠,上有董铺与大房郢水库,内有南淝河、派河以及环城河、十五里河、塘西河。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合肥的河湖水质污染、沿湖岸线崩塌、天然湿地消失、自然水系萎缩、河道水源枯竭等问题同样存在。
今年,合肥成为全国第11个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水系和巢湖水质将大大改善。项亮表示,如果巢湖生态恢复做的比较好,将有希望重新成为合肥的饮用水源地,“这样将大大降低用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