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投入环保资金113亿元
我市环保能力环境质量大提升
根据近期出炉的我市环保投入资金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1年,我市环保投入累计达113亿元。通过持续加大环保投入,我市完成了市区旗杆石生活垃圾填埋场、天沙河引水增流等一系列重大工程,不但提升了我市环保能力,也切实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
环保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科学处理城市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离不开环保投入作为坚实后盾。2009年至2010年,我市共发放补助资金1200万元,先后建成台山市台城污水处理厂、开平市迳头污水处理厂、新会东郊污水处理厂二期(龙泉)、江海污水处理厂、文昌沙水质净化厂二期工程等环保重大工程。至此,县级以上城区全部建成污水处理设施。全市14个中心镇污水处理设施均已建成投入运行或试运行,建成城镇污水处理设施30座,全市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75.7万吨,新增截污主干管网建设234.2公里,总投资20.58亿元。
在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方面,2010年投入4.46亿元,建成设计日处理能力2440吨的市区旗杆石生活垃圾填埋场,收集蓬江、江海和新会3区的生活垃圾并进行无害化处理。同时,对市区西坑垃圾填埋场进行了整改,对鹤山市马山生活垃圾填埋场改造扩容的工作已经完成;台山市、开平市、恩平市的生活垃圾处理场工程也正在开展前期工作。
环境监管力度不断加大
环境监督是环保工作最后一道坚实防线。为加强我市城区主要饮用水源水质的动态监测管理,提高水质监测的预警预报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我市投入200多万元,建成了西江水厂水质自动监测子站,对饮用水水质状况实行动态监控。
为进一步建立重点污染源长效管理机制,提高环境管理科学化、信息化水平,我市积极推进国控、省控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建设。至2011年,累计投入了2000多万元,完成了40家国控重点污染源企业的74套在线监控设施建设和江门市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了我市环境监管的信息化水平。
据悉, 2011年,我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924元,环保投资指数为1.93%,符合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指标的要求。
环境改变看得见摸得着
虽然环保建设的成效不容易在一两年间显现出来,但是我市持之以恒的努力,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环保工作的好处。最明显的就是以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为代表的城镇内河涌综合整治。
2008年至2010年,我市共投入资金4.3亿元,整治河涌20多条,基本实现了水流通畅、水质好转、景观改善的目标。市政府投入1.3亿元全面实施天沙河引水增流工程,通过对11.6公里河道扩宽疏浚、加建水闸泵站,两岸截污等措施,实现动力引水,改善河道水质。
家住骏景湾豪庭的王先生是土生土长的江门人,每天上下班都会经过天福路附近的天沙河段。他告诉记者,上世纪90年代以后很长一段时期,天沙河污染严重,还经常飘荡着一些白色泡沫。近年来,政府加大了监管力度,又实施了引水增流等工程,天沙河水质改善是“看得见,摸得着”。他说:“希望不久的将来,能重新见到童年记忆中那条清澈美丽的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