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金秋,每天天刚放亮,常熟滆湖附近镇子上的四家鱼贩子就在塘口边排队抢购。正荃水产品批发部老板濮正荃告诉记者,从“以渔控藻”实验示范区捕捞上来的生态鱼,肉质口感好,每公斤比池塘养殖的高了1元多,直接销往上海、杭州等大城市,供不应求。
正忙着从网里捞鱼的渔民李根洪告诉记者,滆湖水浑了这么多年,治理一直是个老大难。2007年大规模拆除围网后,湖区的渔民们看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现象——滆湖水“更蓝”、“更绿”了。现在搞了这个实验示范区,示范区内不仅蓝绿藻少了,而且渔民赚了钱,“我们的收入比去年至少翻了一番”!
据滆湖渔管办介绍,去年以来连续两年的7至9月份,滆湖北部和南部有近1万亩的水域暴发蓝藻“水华”,这是滆湖在历史上很少发生的现象。2009年省渔业生态环境监测站对省管五大湖的监测数据表明,滆湖的浮游植物和动物的平均密度和生物量两项指标是最高的,总磷和总氮也处在五湖之首。
照道理,围网拆除后的水质应该有所改善,但为何滆湖的富营养化程度居高不下?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刘其根认为,滆湖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外源性污染,渔业养殖对其影响较小,而渔民眼中的滆湖水“变蓝”、“变绿”,恰恰是拆除网围后湖区摄食蓝藻绿藻的鱼类群体大量减少导致的结果。湖泊有网围养殖时,渔民会自觉地种植水草、投入螺类、鲢鳙等滤食性鱼类,从而对水环境起到了很好的净化作用,“而水域中每生长1公斤鲢鳙,能够消耗水体中的蓝绿藻40公斤”。
去年年底,滆湖开始探索一条“以渔控藻”的经济、生态、环保治水之路。滆湖渔管办、上海海洋大学、环保部南京环科所和渔民小组,共同在滆湖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南侧水域建立了一片2050亩的实验示范区,规定:一不能投饵,必须是以不需人工投饵的鱼类为主养鱼,如鲢、鳙等;二不能用药,整个生产过程中禁止使用任何药物,回归到自然生产状态。
目前,实验示范区的“以渔控藻”已初见成效。在试验过程中,特别是在7至9月份高温时节,蓝藻水华在围圈外的大湖漂浮着肉眼可见的水华,在围圈内则看不到。根据每月的仪器检测,实验区内叶绿素a浓度下降17%,总磷浓度下降了11%。另一方面,试验示范区生态养殖的收入也比较好,滆湖渔管办对试验示范区鲢鳙生长情况进行了抽检,今年预计可获毛利260万元。
近日,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保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组成的专家组来到滆湖,考察“以渔控藻、生态治水”项目。专家们一致认为,项目符合当前太湖流域水环境治理的需求和湖泊渔业转型的迫切需要,技术操作简便,控磷成本较低,可以在不同水域或湖区扩大规模。 (记者:王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