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也不用吃泥浆水了!”3月8日,记者来到眉山市丹棱县双桥镇中山村8组夏昌伟家中。走进厨房,夏昌伟拧开自来水龙头。随着“哗哗”的水流声,一股清澈的自来水流入他家水缸。
丹棱是我省首批开展“一龙管水”水务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县之一,全县14万农村人口中,9.68万人口饮水不安全。从2008年起,丹棱投资7100多万元启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已见成效。
本报记者文铭权
“一龙管水”村村受惠
前几年,夏昌伟在自家屋后打了一口井,但水质不好,老是浑浊,要沉淀很久才能饮用,而且“水量不大,一到旱季全家人畜饮水都无法保证”。去年年初,该县水务局启动第二期“村村通”自来水工程,很快,依托烂坝水库建立集中供水站,长达16千米的自来水管道,通到了包括夏昌伟在内的中山村及周边好几个村的农户家中。
“每立方米水费1.5元,可能和城里的价格差不多。”夏昌伟告诉记者,有了自来水,像城里人一样用上热水器、洗衣机等家用电器后,他家一年的水费还不到100元。
“目前,丹棱已有8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预计到今年年底,全县95%以上的行政村将通上自来水。”据县水务局局长邓棱介绍,该县去年即解决3.2万多农村人口的安全饮水问题。目前,该县已初步形成相对独立的县城区、张场——双桥东西两大自来水管网,不久将实现并网,彻底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统筹调配科学管水
“我们这里年年缺水,但是从没有因为缺水耽误农时、影响收成!”中山村村支部书记胡太清说,村里马上就要组织村民对中渠等3条水渠进行清淤,“务必要在两个星期之内完成,因为,我们每年都是3月29日这天开始安排放水,准备春耕。”
记者了解到,丹棱水资源匮乏,境内没有一条大流量河流,水利设施匮乏。据测算,该县每年需水量约7000万立方米,而目前全县蓄水能力仅4000万立方米。
“烂坝水库每年只有80万立方米水用以保栽农田。因此,每年我们都要求以组为单位报需水量,由库区统一协调,分时段放水,原则上是一亩水田全年放水一小时,由各组在秧水、栽插、保苗等不同阶段合理安排需水量。”烂坝集中供水站站长瞿加伦说,该灌区农户还建立起了用水协会,在饮用水和生产用水方面精打细算,不浪费。
不仅仅是中山村,丹棱全县对用水均已全面统筹,要求各乡镇、工业园区年初报用水计划,实行精细化管理,整合并统一调配水资源。“党仲水库扩建完成后可增加500万立方米蓄水,渠系改造和节水灌溉工程完善后,每年可节约用水1000万立方米……”类似数据在县委书记周孝平、县长李俊等领导口中随口道来。“靠天要水不如科学管水。”目前,该县不少地方纷纷建立起用水协会,节水农业得以推广。
水务一体“以水养水”
在丹棱陶瓷建材产业园区,2月3日新开工、投资6亿元的新高峰瓷业建设现场,记者得知,该项目基础工程加紧开建的同时,其工业供水管道铺设也在紧锣密鼓进行。
“园区内明确生产企业不能擅自抽取地下水,已建成的5家入驻企业开始使用工业供水。”为确保园区内工业用水,该县专门确定附近的吴嘴水库为水源,铺设6公里管道,并在园区内完善相关管网建设。而在过去,当地不少企业自行打井提水用于生产,不仅降低了地下水位,污染地下水源,还导致水资源费的流失。
这样的统一,在水务一体化实施之前是无法想象的。“管水管的不管水源、管水源的不管供水、管供水的不管排水、管排水的不管治污、管治污的不管日用。”县长李俊说,“多龙管水”体制导致政出多门、职责不清、管理缺位,易形成重复建设,不利于水资源的科学配置。
2008年,丹棱县实施水务体制改革,全县所有涉水行政职能全部划入新组建的县水务局,归并水利、供水、排水三大行业管理职能。该县水务实现“一龙管水”后,全县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把有限的水资源利用得淋漓尽致。目前,该县51座病险水库整治以及党仲水库、黑滩子水库扩容加紧进行,县污水处理厂即将建成投产。
据悉,该县去年水资源费收取新增约50万元,增加点主要在广大农村和企业,呈现出“以水养水”的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