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郑州“水缸”西流湖是郑州市民引以为傲的一颗明珠;40年后,她的死成了郑州市民心头挥之不去的一滴泪珠。
昨天,商报刊发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报道后,不少市民打来电话称,西流湖之死最值得反思,城市的“畸形”发展已经开始了报复。
一个好消息是,郑州花14亿要打造生态水系,本月26日,该项目预计全面通水。
很多人的疑问是:如果经济增长方式不改变,这会不会成下一个西流湖?
■商报记者 卢艳艳
声音
西流湖之死最应该反思
“西流湖的治理情况,政府最应该关注和反思。”昨天,看到商报关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报道后,市民张先生打来电话。
张先生今年48岁,在郑州市一家企业工作。他从小喝着西流湖的水长大。
张先生记得,1972年,作为郑州市的“水缸”,西流湖开建。
西流湖建好后,这里凉风习习,绿树成荫,人们携家带口来此游玩。每到周末,来这里观光的人,挤满了湖岸。
在很多郑州人的心里,都有着对西流湖的美好记忆。西流湖中的亭子上面有这样一副对联:南牡丹北月季饱赏中州花,东荷池西鱼塘胜览天下水。讲的就是西流湖的美景。
随着经济的一天天发展,它几乎走出了一条与时俱退的路,西流湖一天天瘦下去了。
湖两岸,一些人建起加工厂,湖面慢慢开始受到污染。
随着环境的污染,西流湖从“水缸”成为“备用水缸”,再到后来,连“备用水缸”也不是了。
“实在太让人遗憾了。”张先生说。
今年,省内多家媒体对西流湖污染情况进行报道,遗憾的是,张先生发现,污染情况依旧。
10天前,他带着女儿去西流湖化工路附近游玩。瘦瘦的西流湖底部几近干涸,放眼望去,并不宽阔的湖面上,漂浮着绿色的浮苔。不少地方,西流湖已经断流,湖面最窄处仅有5米。
“过去,我们在这里能一下捞出10多条大鱼,现在一条也逮不住,太可惜了。”56岁的张先生说。
问题
污染了水源,肥了一些人的腰包
西流湖死了,一些人的腰包却肥了。
去年8月,河南商报推出“西流湖之死”系列报道。商报记者从化工路出发,沿着西流湖西岸一路南行,走至西流湖的入口常庄水库段,看到了西流湖悲惨的现状。
在西流湖贾鲁河段,这里的主河道已被一堆建筑垃圾堵住,垃圾堆长达数百米。一位70多岁的老人,在附近的杏树湾村垃圾场收费。老人说,每天都有大量的垃圾倒在这里。“我们垃圾场可比政府设的垃圾场的收费便宜一半多,很多建筑工地都来这里倒。”
有人通过在西流湖两岸倒垃圾来创收,也有一些人,在这里办起了塑料加工厂。
在西流湖郑上路段,湖两岸,一个个塑料废品厂林立。黑色的废水,直接从加工厂流进了湖里。“郑州发展很快,西流湖沿途两岸不少人在此办起了作坊。”李先生说,西流湖引水的明渠沿途村庄也不例外,屠宰、纺织、加工等各式各样的小作坊遍地开花,一些地方甚至形成了塑料加工市场。
由于环保意识不强,这些小作坊的污水和村庄的生活污水,一起排到了明渠。西流湖周边的村庄,更是直接将污水排到了湖里。
西流湖沿岸的新庄、陈庄等近10个村庄内并没有修建相应的垃圾处理场地,生活垃圾都是直接倒在河里。夏天的时候,这里基本是污水横流,苍蝇乱飞。
惊喜
投资14亿元的郑州生态水系月底全面通水
记者掌握的数据表明,郑州市人均占有水资源不足全国人均的1/10,整个城市拥有的水资源并不多,郑州曾试着向洛阳借水,来解决水资源危机。
让很多人兴奋的是,按照规划,郑州生态水系月底全面通水,3年累计投资逾14亿元。
囊括郑州周边12条河流、12座水库、3个湖泊、两块湿地的郑州生态水系工程预计于本月26日全面通水。
生态水系建好后,全市水面面积将由现在的11.4平方公里增加到33.5平方公里,人均水面面积将由现在的3.9平方米增加到6.8平方米。到2020年,郑州将成为人水和谐共生的“水域靓城”。
看到这则新闻,很多人的看法是,如何避免西流湖的悲剧再次发生?
1972年,郑州也兴师动众建设大水缸西流湖,郑州国棉一厂、二厂、三厂、四厂、五厂、六厂等十余个单位的干部工人,以及其他各种身份的人,加入了建设西流湖的大军中。每天天不亮,人们就起来扛着铁锹铁钎去挖土。“这在当年,西流湖建设绝对是一项振奋人心的工程,但最后结果实在令人叹息。”
期望
不要再出现下一个“西流湖”了
在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秘书长宋向清眼里,西流湖出现现在的情况,和多部门管理最终无人管理有很大关系。
“多部门分头管理,让施政绩效大打折扣。应当形成组合拳,由一家政府机构牵头,涉及的部门作为成员单位,这样治理起来也许效果会明显。”宋向清说。
西流湖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也很无奈,西流湖管理处只是园林局的一个下属单位,只负责西流湖沿岸的绿化和植物管理工作,并不是所有西流湖的事情都管。
环保局也曾公开表态,由于历史原因,西流湖周边还有一些居民居住,他们的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直接注入西流湖,对水质产生了影响。
在河南财经学院教授史璞眼里,西流湖之死也是有关部门“狗熊掰棒子”工作方式的恶果。
他举例,郑州市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集中精力发展西区,西区得到了高速发展,包括道路在内的市政建设都比较好,使得西区成了工业区,集中了大量国有企业。
改革开放后,郑州市对西区的棉纺等工业项目“看低”,大力发展老城区商业,逐渐“忘记”西区,再到后来,开始建设东区。
“伴随着郑州市视线转移,在西区占有重要位置的西流湖命运日渐悲惨。”史璞认为郑州市在西流湖没有保护好的情况下,又去开挖其他人工湖,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现在进行了生态水系建设,这固然是好的,但如果我们不对过去的问题进行反思,将来很可能还会重蹈覆辙。”宋向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