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污干管从源头上截断污水入滇池。

河道“清肠”改善河道生态环境。
官渡街道毗邻滇池,老宝象河、新宝象河、虾坝河、姚安河等河流从这里纳入母亲湖。官渡街道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养育官渡人的河流和滇池。保护母亲湖,官渡街道是最后屏障;治理滇池,古老官渡毅然站在了第一线。
河道“清肠”保滇池水质
今年以来,官渡街道将河道整治、截污清淤、生态恢复等工作结合起来,再现了滇池湖滨生态和谐之美。如今,古老官渡辖区内,村庄污水统一收集排放,河水清澈透亮,两岸绿树成荫,一个个生态小湿地点缀于湖滨,河道面貌焕然一新,生态环境大为改善,初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009年官渡街道的河道整治重在河道沿岸绿化,而在今年,结合年初的干旱,重点工作放在河道清淤。在入滇河道和沟渠综合整治——“保护母亲湖,十万人在行动”开始后,官渡街道发动辖区机关单位、青年志愿者和热心市民全面参与到保护河道的行动中来,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市民爱河、护河意识。
#p#副标题#e#
5月4日,官渡街道辖区3条主要入滇河道上,成了“保护母亲湖,十万人在行动”综合整治行动的3个分会场,有街道工作人员、青年志愿者、社区代表等近千人参加,清理河道淤泥、河道保洁和绿化、堵口截污、拆临拆违和疏挖沟渠等。同时,拉开了官渡街道全面整治辖区河道的序幕。
随着序幕的拉开,在辖区河道及沟渠边,每天都能见到街道工作人员、河道整治人员及保洁人员忙碌的身影。近日,记者在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和虾坝河等入湖口看到,经整治后,河道及周边环境大为改善:昔日的杂草丛生、乱搭乱建、水质泛腥味已被绿树成荫、整洁有序、波光粼粼所取代。河堤上的小游园、小湿地成了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沿岸两岸的树木郁郁葱葱,小叶榕、天竺桂、滇朴、小灌木、杜鹃等多种树木和花草为河堤筑了绿色屏障。
“现在的新宝象河,不仅水质清了,河岸两边也变干净整洁了,每天都会和老伴来这散步。”家住中营的老张说,以前新宝象河不仅河面上漂浮着很多枯枝落叶和生活垃圾,淤泥也很多,水质很差,河两岸垃圾到处堆放,经整治后,成了他们茶余饭后的休闲地。
记者了解到,在新宝象河彩云北路至广福路段及虾坝河的清淤工程量很大,是河道整治的“难点”和“重点”,尤其是在彩云北路大桥下和广福路大桥下,大量的河底淤泥和建筑垃圾如何运上岸的问题,着实让街道工作人员头痛了一把。由于新宝象河河底距河岸很高,人力根本“使不上劲”,最后机械化工作还花费了20多个工作日,共清除淤泥和建筑垃圾68480多方,打捞河面漂浮物3890多吨,运输141车次。
官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说,清淤仅是给河道的一项“清肠”,与河面漂浮物的打捞和河两岸的绿化,只是一个治标的过程,真正要做到河道水质的改善,则需要对堵住入河的污染源和对河面的保洁,才是治本的方法,河道整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标本兼治,两个环节都不能缺失,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他们已有一套完善的保洁机制和一支保洁队伍,对河道实行分段管理,每个人负责2公里,而保洁人员多为附近的村民,他们责任心很强,可以说是一些“厚道人”,尽管他们的工资相对很低,但是他们依然坚持每天对河道“美容”,用他们自己的话说——他们爱着这片土地。
官渡街道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完成了对辖区3条河道和3条支流沟渠的清淤,清除淤泥94750多方,除草45630多平方米。
截污干管与湿地“微循环”
滇池流域工业污水、生活污水和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对滇池的危害很大,需要将城镇的工业污水、生活污水进污水管网,进污水处理厂,村庄污水进湿地,实现对滇池流域污水的全面收集。
官渡街道辖区宝丰社区,滨临滇池,有老宝象河、新宝象河多条河道和沟渠,辖有5个自然村,全部都没有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的污水处理设施,村民将生活污水排入附近河道的事情时有发生。为解决这一老大难问题,官渡街道在保证污水不入河道的前提下,根据每个村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通过污水收集管道将村庄所有排污口连接起来,统一排到附近的生态小湿地进行净化处理。记者看到,长长的截污管道沿河两岸将污水统一收集,形成一个串联的管网,最终连接到村子附近的生态小湿地内。
#p#副标题#e#
“以前生活污水都无法排走,下雨的时候常会出现污水四溢的情况,现在污水可直接排污水干管,由干管连到村中的小湿地内,生活污水排放终于有着落了。”宝丰小村村民陈先生说,村民的生活污水得到统一收集后,村子的环境卫生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河水也更清澈了。
官渡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在2009年的河道综合整治的基础上,官渡街道已开展了全面的堵口截污工作。为解决村民向河道私排污水和污水处理问题,他们根据各个村的实际情况,距市政污水干管较近的村庄,直接将污水接入市政污水干管,远离市政污水干管的村子里建生态小湿地,将村庄污水统一收集到污水干管里,连接到村庄附近打造的生态小湿地内。村中污水经过生态小湿地内狐尾藻、象草等植物原生态的净化后,可供村民回灌农作物。
今年上半年,官渡街道在对辖区河道堵口截污和解决农村面源污染中,共打造了生态小湿地“净化器”67个,可覆盖周边大部分村子的污水排放,因地制宜地解决了村民的生活污水排放问题。
湿地“功效”与“美”融合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在滇池附近的湿地具有净化滇池水质,改善滇池附近生态环境的作用,被誉为 “滇池之肾”,是滇池的保护屏障,如“天然的净化器”般对水质进行净化。
五甲塘湿地和宝丰湿地的相继投入使用后,获得广泛好评,改善了滇池的生态环境,犹如绿树成荫、芳草萋萋、白鹭翻飞、鱼翔浅底、荡舟水上、野趣盎然的风景画,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
官渡街道尝到湿地建成后带来的收益和价值,开始在辖区多面开发湿地。由于有了之前的宝贵经验,让他们在湿地改造和建设上得心应手,也摸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经验,改造村中鱼塘和池塘,种上水草,打造成一个个生态小湿地,并把村中的生活污水引入,经过“天然的净化器”处理后,水质变清澈了。不仅解决了污水处理这个老大难问题,还保护了滇池水域,改善了周边生态环境。
“臭水塘变湿地后,环境变好了,水质也得到了改善,水鸟自然就多了。”罗衙一名村民说,以前村里有很多死水塘,水面总是墨绿色,站在附近还闻到阵阵腥臭味,环境改善后,真是鸟语花香。
“虽然是人工改造成的湿地,但与污水处理站相比,这些小湿地可以算作是‘自然净化器’。村子里的污水流入小湿地后,经过大量水生植物的过滤和净化,水质得到了明显地改善。”官渡街道相关负责人说,小湿地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净化农村生活污水,虽然还没有请相关机构检测过,但流进去的是黑色的污水,流出来的是透明的清水,效果实实在在可以看到 。
今年以来,官渡街道共打造人工小湿地和改造天然的生态小湿地“净化器”67个,总面积约680亩,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社区生态环境也得到改善。下一步,官渡街道将继续打造这种“天然净化器”,恢复官渡秀美的滇池风景。
“宝丰半岛—古滇湿地”将闪耀滇池滨
宝丰半岛一部分深入滇池内,新宝象河相依在旁边,退耕还湿地后的宝丰半岛,如今已成人们休闲欣赏滇池风光的佳处。经过环湖东路,沿着新宝象河,直达滇池岸边,不少游人都会陷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之中。
“在宝丰湿地内,不管是在哪个季节,都有四季常青的树木和鲜花盛开的花草,桃花盛开时,如进桃花源。”摄影发烧友老张说,自从知道了宝丰湿地后,他多次驱车来这游玩,拍过宝丰湿地桃花盛开的美景,也陶醉于这里的“荷塘月色”。
记者走进宝丰湿地看到,以往的鱼塘和水田已被葱郁的树木取代,建成了一片片苗木基地。在宝丰湿地内,花草丛生,柳树、桃树、象草、荷花、芦苇等各种各样的植物萦绕在一起,错落有致,漫步在荷塘的竹排小路上,更有一番情趣。不少市民或在湿地内休闲,选处美景拍照留念,或坐在滇池大坝上欣赏滇池美景。
记者从官渡街道相关负责人处了解到,根据现有宝丰湿地,将打造“宝丰半岛—古滇湿地”公园,从历史、文化、生态、旅游等多个点展现湿地的价值,充分利用宝丰半岛的优势,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拓展传统的天然合一自然景观,岛与水的融合。建成后的“宝丰半岛—古滇湿地”公园,会随着环湖东路开通,会吸引更多市民来游玩。
即将打造的“宝丰半岛—古滇湿地”公园将从宝丰半岛防浪堤向陆地的200米范围内,规划面积为1590亩,以沿滇池河岸湿地景观带为轴承,有两核,分6个区,有“九曲花道”、“三春杨柳”、“银杉柳岸”、“九夏芙蓉”、“萍天苇地”等景观区,呈现给市民的将是特色鲜明、景观多样的功能性湿地。记者 符二喜 报道 官渡街道办事处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