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大水源地水质百分百达标秋风瑟瑟,一湖浓绿的碧水依傍崂山山脉,除了湖水清澈见底,就连岸边小路也干净整洁。10月11日,记者来到山东青岛居民日常饮用水的六大水源地之一的崂山水库,看到的就是这样一幅美丽画面。
“我们有24小时的水质连续自动监测站,工作人员还会定期巡查,这样就可以及时掌握水质情况。一旦发现问题,我们可以及时处理,我们这里的水可以放心喝。”崂山水库负责人告诉记者。
用了两年时间,崂山区将水库上游38个村庄及部分农家宴排放的污水全部收集处理完毕,并根据对崂山水库周边农家宴业户的经营证照、化粪池使用状况等摸底的情况,进一步完善崂山水库水源地周边综合整治方案。在组织开展联合执法督查的同时,还拆除了部分农家宴私搭乱建的违章建筑,并要求保留的农家宴要配齐化粪池等排污设施,确保农家宴污水能够集中收集。
自上世纪80年代起,青岛市开展了对饮用水水源的环境质量监测工作,近年来更是先后出台关于水源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文件12项,严格执行水源地保护区制度。环保部门每月开展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向社会公布结果,每年进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评估,对水质指标进行全分析和全项目评价。
青岛市环保局10月8日发布的公告显示,根据监测,青岛市六大水源地水质100%达标,市民可以放心饮用。
二次污染降低水质9月中旬,青岛市食安办发布了市民最关注的十大食品专项抽检活动,饮用水抽检结果排在第3位。此次共抽检饮用水80批次,其中18个批次不合格,不合格原因主要是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超标、PH值超出范围等,均未检出化学、化工元素,以及重金属污染物。
对此结果,青岛市疾控中心专家指出,水源地水质合格,但最终出水有问题,很有可能是饮用水处理设备不达标、存放环境不卫生等原因造成。尤其是桶装饮用水占比较大,会因为灌装、运输等环节的不规范现象,导致微生物超标。
在水源地水质保证的前提下,居民用水不达标的主要原因还是二次污染。经过处理后的合格自来水,需经管网输送,这其中管道老化、维护不及时都会导致其卫生环境变差,再加上管道常年使用沉积物多,容易滋生细菌、病毒,这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都会影响饮用水的水质。
至于居民习惯使用的快捷方便的桶装水,也会因为生产厂家卫生环境不合格、净化设施不齐备,而导致细菌控制和净化不够彻底,再加上流通和存放环节不可控,更容易导致细菌滋生。即使是桶装水质量没问题,百姓家中使用的饮水或净水设备如果做不到定期清洗,同样也会导致二次污染,影响水质。
因此,目前来看,在保证了水源地清洁和安全的同时,要想真正提高居民饮用水质量,还应注意使用环节的二次污染。
水污染防治成“一号工程”
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中国环境质量公告,全国七大水系中,已经有59%的河段不适宜做饮用水水源。各地饮用水水质安全隐患频现,像去年广西龙江被有毒重金属污染、镇江自来水有机毒物苯酚超标等,饮水安全已不容忽视。
自2009年以来,青岛市突出截污治污、加强城市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治理措施,以胶州湾流域为重点实施了两轮流域污染整治行动,使得环湾区域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全部达到一级A处理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明显降低。
今年3月,青岛市政府又出台《2013—2015年环胶州湾流域污染综合整治方案》,启动了胶州湾流域第三轮整治行动。本次整治行动确定了污水处理厂建设、截污管网建设、河道清淤整治与湿地修复、中水回用工程建设、污水直排口整治、工业企业搬迁治理等7个方面100项整治工程。
目前,各项工作正在努力推进。在墨水河流域,已经开始试行河长制,并建立完善了生态补偿制、联动执法制、协调调度制、义务监督员制等多项制度;墨水河流域78个污水排放口有73个已完成截污,沿河17家畜禽养殖场(户)已全部关停搬迁,即发污水处理厂溢流口已完成改造。
为进一步推进流域污染治理,青岛市近期确定:从明年开始,连续3年,将水污染治理作为市财力投资一号工程,并将水污染治理工作纳入全市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下大力气狠抓落实,确保到2016年底实现全市范围内河流可见鱼类生长、胶州湾污染隐患基本解决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