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昔日十年九灾的“水口袋”,如今成为繁盛富庶的“米粮仓”。
60年来,我省积极贯彻落实中央科学治淮部署,坚持以人为本,蓄泄兼筹,标本兼治,攻坚克难,强力推进治淮重点工程建设,构筑加速崛起、兴皖富民的坚强保障,谱写了治淮史上科学治水的壮丽诗篇。
14项骨干工程发挥减灾效益
9月30日,站在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主坝上,放眼望去,往日肆虐的淮河显得尤为温顺,河水缓缓流过泄洪闸。临淮岗工程管理局工程管理科科长徐良金对记者说:“它是一个关键性、控制性工程,我们比喻它是淮河上的‘三峡’。 ”
“泥巴凳,泥巴墙,除了泥巴没家当。”这是曾经深受水患之苦的沿淮人民生活的真实记录。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多次作出重大战略性决策,加快治理淮河进程,造福沿淮群众。 1991年9月,19项治淮骨干工程建设正式启动,掀起又一轮治淮高潮,其中涉及我省14项。
如今,包括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在内的总投资190亿元治淮14项骨干工程,除白莲崖水库已投入使用正积极准备竣工验收外,其他13项骨干工程已全部竣工验收。这标志着淮北大堤及蚌埠、淮南城市圈堤保护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淮北跨省骨干河道和流域重要支流以及平原、湖泊洼地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淮河中游骨干防洪体系基本构成,淮河干流防洪抗灾能力明显提高。由堤防、行蓄洪区、水库、防汛调度指挥系统等共同组成的流域防洪排涝减灾体系,在行蓄洪区充分运用的情况下,可防御流域性特大洪水,保障重要城市和主要防洪保护区安全。
据介绍,2007年,淮河流域发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大洪水,洪水量与1991年和2003年级别相当,但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分别减少50%和44.7%,防洪减灾直接效益达368亿元。 1991年以来,治淮工程累计防洪减灾效益超过1500亿元。实践证明,治淮骨干工程布局合理,效益明显,经受住了洪水考验。
淮河安澜,使淮河流域的粮食产量上了一个大台阶。 2009年,我省淮河流域粮食产量达455亿斤,占全省总量的74%。同时,治淮改善了沿淮重点城市发展条件,促进煤炭、电力、重化工等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建设“两淮一蚌”沿淮城市群,培育皖北地区经济增长极,筑起了一道坚实屏障。
万人迁建安置彰显人水和谐
#p#副标题#e#
六安市罗集乡华城村农民汪泽中,今后夏季再不用为洪水担忧了。2003年大水期间,城东湖蓄洪区蓄洪,华城村一片汪洋,他家的两间土坯房也泡在水里,好不容易置起的一点家产又一次全没了。大水之后,国家给他补助了15000元,无偿划拨土地帮他建了新房。 “住进新房后,心里踏实了,我就把心思放在种田上了。现在我种的田将近100亩,每年收入都在4万元以上。 ”
城东湖蓄洪区移民迁建,只是整个淮河流域移民搬迁工程的一部分。 2003年淮河大水之后,按照围起来、迁出去、让道于水的思路,采取民为主、村操作、镇负责、县服务的做法,我省分两次对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的10.8万户、37.7万名群众实施搬迁,迁建人口总数仅次于三峡工程。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的一项壮举,它使越来越多的百姓从洪水威胁中转移出来,过上安定的生活。
多年以前,淮河治理、防汛工作仍以“严防死守”为标准。而随着科学发展观深入人心,科学治水的理念不断得到贯彻。 “人民生命安全、人与自然和谐”被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还道于水,逐渐成为治淮的重要指导思想。
在科学治水理念的指导下,近年来,行蓄洪区改造建设工程被放在淮河治理工作的重要位置。我省对于标准很低、应用频繁的行洪区,老百姓逐步从里面迁出来,给洪水留足空间,或是开凿分洪道“让路于水”;对明显盘占河道的行蓄洪区则彻底废弃,恢复河道;提高城市附近需要使用的行蓄洪区的一般堤防标准;在姜塘湖、荆山湖等重要的行蓄洪区兴建了进、退洪闸。
2003年7月6日,唐垛湖行洪区实施爆破行洪;7月7日,荆山湖行洪区实施爆破行洪。而在2007年,上述两个行洪区再次行洪,启用自如,炸坝的场景没有再现。 “今后行蓄洪时,蒙洼等7个行蓄洪区无需临时转移群众。”省水利厅负责人告诉记者。
2800万亩洼地治理建设富庶粮仓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淮南市毛集区,这里的耕地属于淮河支流西淝河下游的洼地。由于地势低洼,汛期常常内水无法外排,积涝成灾。然而,按照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除涝规划,随着新一轮治淮开始实施,这种现象在不久之后将被改变。
14项治淮骨干工程完工后,我省治淮工作将进一步走向深入,从防汛抗洪到洼地治理,力图变淮河流域“大水袋”为“大粮仓”。去年以来,各地重点推进淮河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前期工作力度,努力化淮河洪水为资源,夯实淮河大粮仓。
我省淮河流域易涝多灾范围包括沿淮湖洼地、淮北平原的大部分地区以及支流洼地,面积3.0万平方公里,耕地2800万亩。长期以来,这一区域平均3~4年就要发生一次涝灾。低洼地“关门淹”现象,致使淮河流域大面积土地农业生产波动很大。
为改善平原洼地内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保障粮食安全,淮河洼地治理被省水利厅列入我省“平安粮仓”工程。淮河洼地治理涉及安徽治理面积2.5万平方公里,工程总投资137亿元,主要治理沿淮、淮北平原、淮南支流片、分洪河道沿线和行蓄洪区5个区域。规划先期实施治理面积1.43万平方公里,工程总投资97.01亿元,主要对沿淮片、淮北平原片、行蓄洪区洼地3个片区进行治理。其中世行贷款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工程、西淝河等沿淮洼地治理应急工程下月有望开工。
“淮河流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利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治淮事业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10月8日,省水利厅负责人对记者说,新阶段治淮继续坚持蓄泄兼筹方针,进一步完善综合防洪减灾体系,确保淮河流域防洪安全和沿淮人民安居乐业。 “通过5到10年努力,长年水患频发的淮河流域就能变为大粮仓,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贡献。 ”
大河滔滔,长堤巍巍。历经60年的淮河治理工程,将以自己卓越的贡献,成为中华民族水利史上的不朽丰碑。我们相信,随着新一轮治淮深入实施,一个人水和谐、鱼跃粮丰的新淮河必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王春夏、项良新、聂建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