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贵阳5月20日讯(记者王新伟)5月20日,贵阳市乌当区新堡乡王岗村的农民罗应禄,指着村里刚安装的污水管网说,“过去只知道在城里有工厂的地方建污水处理厂,现在我们村里也有了,真是新鲜。”
罗应禄嘴里的新鲜事—农村建设污水处理厂,是今年贵阳市乌当区投资120万元,新建的7个农村污水处理生态湿地之一,也是贵阳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中,该市农村“自下而上”探索出来的一种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模式。
长期以来,由于广大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境管理相对滞后,农村居民生活排污直接流向河流、土地,使得一些农村成为了藏污纳垢的地方。“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曾经是我国广大农村卫生环境的真实写照。
贵阳市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推进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认为,农村不应该是生态文明城市建设的盲点。2008年,贵阳市小河区建成了金山村金家山人工湿地和长滩人工湿地,利用人工湿地解决饮用水源地周边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库的问题。2009年,贵阳市乌当区将人工生态湿地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的方法运用在东风镇头堡村和百宜乡红旗村,使两地村内生活污水基本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贵阳市在“三创一办”活动中,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以创建生态示范区、乡、镇为重要载体,率先在贵州省实现了适宜建沼气池的地区普及沼气池,推广利用人工生态湿地解决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为推广利用人工生态湿地解决农村生活污水达标排放,今年贵阳市乌当区新建的7个农村污水处理厂其实都是农村污水处理生态湿地。”项目负责人周贵渝告诉记者,农村污水处理生态湿地主要是在农村居民居住较为集中的地方修建种植有芦苇、睡莲、马蹄莲等水生植物的污水处理池,让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经过这些“天然处理器”去污处理,达到零污染排放。
周贵渝还介绍说,用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污水处理,农村居民不需要为污水处理“买单”,只需要一次性投入,就可以让农村污水处理系统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