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信息报讯 “洱海全部恢复一类水质至少还需要投入30亿元。”大理州州长何金平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地政府近10年来虽然已投入近30亿元治理洱海,但水质恢复为一类在短时间内不可能完成。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洱海边缘不断涌现的污染现象日益严重,洱海水质不断下降,当地的渔业生产遭受重大挫折。1996年和2003年,由于严重的水污染,洱海两次暴发蓝藻。
蓝藻暴发,进一步恶化了洱海的污染情况,洱海水质一度达到三类以下劣质水,洱海区域内的土著鱼类遭遇生存危机,甚至有的鱼类至今没有恢复生长,整个洱海的水生态系统遭受重大损失。
为了恢复洱海水质,当地政府加大整治力度,并对洱海进行封海禁捕。据何金平介绍,近10年来,当地政府已经投入了近30亿元资金进行洱海生态系统的恢复,洱海水质得到持续稳定的改善,已成为中国城市近郊保护得最好的湖泊之一。据统计,今年1至6月,洱海水质有4个月保持在二类,2个月保持在三类。“8月1日举行的洱海开海节已成功举办了8届,每年近10000吨的捕捞量从另一个层面也证明了洱海水污染治理的成效。”
何金平也坦言,“洱海要恢复一类水质,在短期内是不可能实现的”。他告诉记者,整个大理、洱海流域的生态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如果需要洱海还原到清澈见底,至少还需要30亿元左右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