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不仅水系发达而且水流通畅,但随着城市发展,城市河流水环境受到了一定污染。自本报“民意直通车”开通以来,不少热心市民都向我们反映城区部分河道的水变黑变臭。为此,本报“民意直通车”栏目29日邀请了市人大代表冯正初,一道走访老城区部分河流,就如何进一步加快城区河道活水工程进程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
走访 城市河流黑臭现象一定程度存在
尽管已是冬季,但城市河流黑臭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市民王有才一直居住在老城区,对城区主要河流十分熟悉,他说,以前河里能淘米洗菜,现在由于污染,水质都发生了变化。
王有才建议,城市河流水质变差与环境污染分不开,因此首先就是要严格控制河流水环境污染源。要切实加强有关园区、企业的控污减排,减轻对城市整体水环境的压力。特别是要重点开展水污染物排放专项检查,解决重点污染企业超标排污、错接乱排等问题。
同时,王有才还建议发挥市民的监督作用。如建立专门的政务电话平台,利用市长信箱、网络发言人等现有渠道,强化对群众意见的反馈和跟踪督办,使人民群众能积极有效地参与到城市河流水环境污染治理监督中来。
建议 理顺水系,合力治理城区水环境污染
“加强我市城区河流水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是建设绿色城市、魅力城市的具体体现。”冯正初建议,要彻底治理好扬州市城区河流水环境污染,达到人水和谐,必须从长远着想,近期入手,统筹规划,分步实施,还水体以生命,赋城市以水韵。
首先,要科学规划,理顺水系。编制规划应按照城区河流水环境的特点和运行规律,把城区河流水环境纳入整流域、区域水系和整个城市建设中,统筹规划,统一治理。保证城市河流与流域、区域河流沟通,增强引排能力,建成城市水系网络,使水系保持良性循环。
同时,建立完善城区地下管网信息系统,提升城区地下管网建设管理水平。冯正初认为,扬州市需对全市700多公里污水管网进行普查,加快建成地下管网GIS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动态更新,并研究出台市区污水管网规划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
同时要完整完善城区地下污水收集系统和处理系统。对城区与河、湖沿线截污管道系统优先安排建设,削减城市污水向城区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排放总量。对市区及周边地区存在的无排污管网或雨污合流排放的中小街道进行改造,实施雨污分流工程。
两方面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
在调研中,冯正初还积极建议,扬州市要探索新型城市河流水环境保护方式,建立相对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补偿机制规划上,要注重区域整体性。目前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领域一般都以自然区域为划分标准,往往和现行行政区划存在不一致性,他建议在规划上尊重自然区域作整体性的统筹部署,实施时再按行政区划分解。
同时,从政府与群众两方面入手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政府方面要改革完善政府部门考核体制,对生态环境敏感区域实行鼓励性的绿色GDP考核制度,推动生态补偿机制有效实施。对处于生态环境敏感区域的群众而言,要制定详细的生态补偿标准,通过生态补偿使群众得到应有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