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是人类为了满足其生存和进一步发展愿望在经济、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采取的有效变革。人类要发展.就必须与自然保持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可持续发展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又不危害子孙后代发展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巳被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1992)确立为21世纪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战略。
水和土壤是一切生物繁衍生息的根基,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资源。水土资源将无机界和有机界、生物界和非生物界连接起来,推动自然生态系统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和人类社会发展。如果离开水和土壤,那么人类将失去生存基础,文明也将难以继续。
由于盲目地、不尊重自然规律无节制地开发水土资源,造成如今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严重影响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水土流失是人类不合理开发、滥用水土资源产生的严重后果,水土流失状况是衡量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重要指标,水土流失直接导致水土资源破坏,生态环境恶化,进而危及人类生存和发展。
1 水土流失现状
1.1 水土流失对人类生存环境造成极大威胁
地球表面的表层土壤是人类文明的基础。当新土壤的形成速度超过侵蚀速度,并经历漫长地质年代后,就形成了土地。土壤经过漫长的积累,形成了适合植物生长的环境,反过来,植物又保护土壤免受侵蚀。但人类活动将这种关联打破。
土地资源是三大地质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之一,是人类生产活动最基本的资源和劳动对象。人类对土地的利用程度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对土地资源的直接破坏,19世纪以来,全世界土壤资源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土壤盐渍化、沙化、贫瘠化、渍涝化以及自然生态失衡而引起的水旱灾害等,使耕地逐日退化而丧失生产能力。而其中水土流失尤为严重,乃当今世界面临的又一个严重危机。水土流失问题已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联合国也将水土流失列为全球三大环境问题之一。
目前,全球70%的国家和地区受到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灾害的危害,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公里,其中陆地比例不足十分之三,计1.49亿平方公里,即149亿公顷,折合2235亿亩。经过上亿年的沧桑演替,直至最近的数万年内,地球表层水陆之比才基本稳定。在这149亿公顷陆地中,可耕地(包括草场、旱土和水浇地)为50亿公顷,不可耕地即荒漠化土地为36亿公顷,森林覆盖地38亿公顷,其余的25亿公顷则是冰天雪地和其它不毛之地。地球表面有利用价值的土地,主要是指耕地、林地、草地和建筑用地。
由于世界人口的不断增加,致使人均占有土地面积将逐渐减少。全球50亿公顷可耕地中,已有84%的草场、59%的旱土和31%的水浇地明显贫瘠,饥饿和营养不良逐渐扩大,土地的水土流失和荒漠化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随着森林资源的逐渐消减,水土流失现象必然加剧,毁林灭草是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目前,全球水土流失面积达30%,每年流失有生产力的表土250亿吨。每年损失500万-700万公顷耕地。如果土壤以这样的毁坏速度计算,每20年丧失掉的耕地就等于今天印度的全部耕地面积(1.4亿公顷)。
1.2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
中国工程院调查显示,中国是全世界水土流土最严重的国家,截止2004年,已有4200万公顷的耕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约占中国耕地总面积的43%;每年约有五十亿吨泥沙流入江河湖海,其中62%左右来自耕地表层。此外,土地荒漠化、盐硷化面积也不断扩大。据调查,1999年时,中国土地荒漠化、盐碱化面积即达267万平方公里,超过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其中,西北是中国荒漠分布面积最广的地区,占全国沙漠、戈壁的68%以上。耕地荒漠化现象也日趋严重,目前中国耕地荒漠化面积累计已达一千万公顷,约占中国耕地面积的10%以上。我国人口众多,可开发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能够耕种的土地更为珍贵。耕地面积在减少,每年人口却增加1400万人,如这两个逆向增长继续下去,我国的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
1.3 我国水土流失治理进展
水土流失已成为我国的头号环境问题。建国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将水土保持作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1991年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水土保持从此走上了法制轨道。1997年,江泽民总书记发出了“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秀美山川”的伟大号召。随后,中央领导又多次指出,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生态环境和治理江河的根本措施,要求“各地一定要抓好这件关系子孙后代的大事”。这是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从历史和战略的高度,深刻阐明了治理水土流失、建设生态家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确的策略和奋斗目标。目前,国家已全面启动了跨世纪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水土保持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
截止2007年,我国的水土流失防治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全国实施封禁面积达到67万多平方公里,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6平方公里,共批准并实施水土保持方案25万多项,开发建设项目防治人为水土流失面积达7万平方公里,查处违法案件1万多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但是,当前水土流失防治任务依然艰巨,全国亟待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近200万平方公里,人为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土保持法没有得到全面落实,保障水土保持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2. 水土流失危害
2.1. 表土流失,肥力下降。水土流失使耕地表土变薄,质地粗化,土壤肥力下降,蓄水能力降低,给农业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
2.2 水库淤积,河床抬高。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淤塞了下游河道和水库,削弱了河道的泄洪和通航能力,降低了水库调蓄洪水能力,加剧了防洪压力。
2.3 草原“三化”。水土流失使草原沙化、碱化、退化,同时造成湿地大面积萎缩,高原湖泊大量消亡,草原生产力受到极大破坏。
2.4 沙漠化扩大,沙尘暴加剧。严重的风蚀使土地沙漠化迅速扩大,同时为沙尘暴的持续加剧提供沙尘来源。
2.5 滑坡、泥石流频发。泥石流易形成急流险滩,穿越山区的铁路,冲毁路基桥涵,造成重大财产损失和人员伤亡。同时威胁工矿交通设施安全,在高山深谷,水土流失常引起泥石流灾害,危及工矿交通设施安全。
2.6 水质恶化。水土流失常携带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残余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江河湖库,污染水体,使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2.7 生态恶化,贫困加剧。严重的水土流失导致生态恶化,水旱等自然灾害加剧,农林牧业生产量降低,人们生活贫困,贫困县几乎分布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3 我国水土流失特点
3.1 分布广、面积大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丘陵和高原约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土地面积中沙漠、戈壁、冰川、石山和高寒沙漠等占35%。由于特殊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条件,全国绝大多数省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全国七大流域和内陆河流域都有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几乎涉及所有省、市和自治区。
3.2 侵蚀形式多样、类型复杂
水蚀、风蚀、冻融侵蚀及滑坡、泥石流等相互交错。根据水土流失的特点,全国粗略划分为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漫岗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南方石质山区、风沙区、平原区等七个大的水土流失类型区。
3.3 土壤流失严重
每年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2004年全国土壤侵蚀量为16.22亿吨,相当于从1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流失掉1厘米厚的表层土壤。
3.4 水土流失主要来源于坡耕地
水土流失量主要来自坡耕地水力侵蚀和沟道重力侵蚀,并由此导致水土资源破坏,降低土地生产力。
3.5 开发建设加剧水土流失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工矿开发破坏了原始地貌和植被,产生大量弃土弃渣,严重破坏了原有生态环境水土保持能力,增加了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
4 水土流失是我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
我国的水土流失面积已扩展到国土总面积的38.2%。黄河是典型的水土流失的铁证,黄土高原的形成、大陆沙漠化的扩大都向我们敲响警钟,发出警告。水土资源的丧失,是人类最大的损失。对水土资源无度的开发破坏,是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侵害,是无法用经济价值来衡量的。水土流失给农业,给国民经济造成的损失是惨重的。
为了防治水土流失,改善人类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持续发展,必须进行巨大的补偿投资,特别是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由于治理难度太,时间长、效率低,这种补偿投资往往比水土流失本身带来的经济损失太几倍乃至几十倍。
4.1 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减少,农业生产受到制约
水土流失导致地表大量的肥沃土壤随水流走,土层日益变薄,土壤肥力不断下降,土地资源受到破坏,耕地在逐年减少。当前,全人类都面临着人口、粮食、资源、环境和能源等危机的严峻挑战,而日趋严重的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一大“公害.据美国华盛顿世界观察研究所的调查资料表明,目前在全世界的农耕地上每年平均流失肥沃土壤有264亿吨,其中,印度每年表土流失量47亿吨,水土流失已成为世界性的生态灾害.我国每年全国流失的土壤达50亿吨以上,相当于从全国耕地上刮去3厘米厚的肥沃表土,流失的N、P、K养分相当于4000万吨标准化肥,总量超过我国每年化肥施用总量。
以云南省为例,云南是水土流失较严重的省份之一。云南省地貌类型属典型的山地结构94%为山地,平坝只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地形相对高差大,河流切割深,最高的梅里雪山主峰卡格峰海拔6740m,最低在红河谷地的河口县海拔76.4m.相对高差达6660m,云南省8度以上的坡耕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1.05%,由于绝大多数坡耕地未采取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造成大面积的水土流失。
严重的水土流失成为山区人民生活贫困的根源,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云南省每年流失土壤超过5亿吨,且多是肥力强、颗粒细、有机质含量多的表土,相当于每年冲毁l6万公顷良田,损失有机质975万吨,N 72万吨,P 120万吨,K 0.5万吨。
在承受人口和城市化巨大压力的同时,我国耕地年均有100万亩耕地因此丧失利用价值。水利部水土保持司提供的统计资料显示,半个世纪以来,我国水土流失毁掉耕地4000多万亩,平均每年100万亩以上,土壤流失总量在50多亿吨,数以亿吨的氮、磷、钾等养分流失,减少粮食2000多万公斤,造成经济损失100亿元以上。
贵州、甘肃、宁夏等地的一些土地已丧失农业利用价值。东北黑土地上每三年至少有1厘米厚的黑土随水流失,有的黑土已流失殆尽,露出土壤母质,形成“破皮黄”,利用价值大为降低。而近几年,晋、陕、内蒙古接壤地区大规模开发煤田,新增水土流失面积多达上万亩。
4.2 淤积库塘河床,降低工程效益
由于河道径流区水土流失严重,常年雨水冲刷和沉砂淤积,使河流的河床抬高淤塞、水流紊乱,湖泊变浅,湖泊老化过程加快,导致洪水渲泄不畅,如此,洪水给人们带来了惨重的灾害;由于水土流失,使水库库容减少,灌溉面积减少,水库使用年限大大缩短;由于河床的抬高,淤塞,造成工程出力减弱,保证率降低。
4.3 生态环境恶化,水旱灾害频繁
水土资源流失,土壤侵蚀加剧,生态环境日趋恶化。林草难以生长,山林植被变差,致使地表蓄水能力降低,随之而来的水旱灾害连年发生。
土壤涵养水源能力的降低,致使水资源随之流失,山区人畜饮水越加困难。全球性淡水资源短缺已对人类生存构成又一严重威胁,目前世界上每l5人中就有1人生活在用水紧张或水荒环境之中。由于森林植被的急剧减少,水资源的严重流失,而造成1500多万人口,1000万头大牲畜需解决饮水困难。
#p#副标题#e#5 水土流失的成因
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分为自然和人为因素两方面。水土流失是指在水流作用下,土壤被侵蚀、搬运和沉淀的整个过程。由于不利的自然因素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特别是人类严重地破坏了坡地植被后,造成地面的水和土离开原来的位置,流失到较低的地方,再经过坡面、沟壑,汇集到江河河道内去,这种现象称为水土流失。
因此,水土流失是不利的自然条件与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互相交织作用产生的。自然因素为土壤侵蚀提供了潜在的可能性,而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则是触发和加剧水土流失的根本原因。
5.1 自然因素
影响和造成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地面坡度陡峭(地形),土体的性质松软易蚀(地面组成物质),高强度暴雨(降雨),地面没有植被覆盖(植被)等。
5.2 人为因素
从水土流失发展的历史和当前的现状两方面,可以看出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从历史上看,在远古时候(五六千年以前),人们主要在平地上种粮维持生活,山区、丘陵区都有茂密的森林或草原,到处青山绿水,基本上没有水土流失。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平地种粮不够吃,就到山区、丘陵区去,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于是就产生了水土流失。由于水土流失,土地日益瘠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粮食产量一年不如一年,加上人口增多,为维持生存又进一步毁林毁草,扩大陡坡开荒种粮,致使水土流失就进一步加剧。这种“越垦越穷,越穷越垦”的恶性循环,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黄河流域的黄土高原地区就是典型的例证。从当前的现状看,有些地方仍旧继续毁林毁草,陡坡开荒种粮。
5.2.1陡坡开荒、顺坡垦植
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人多耕地少的矛盾日趋突出,群众盲目向山地进军,大面积毁林开荒,又由于科技意识较低,广种薄收,植被遭受了空前的破坏。同时,山地开荒未成梯级地,山坡随意开垦,水土流失极为严重。
5.2.2森林植被、地表结构的无序破坏
随着各种基本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以及人口暴涨,木材、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多,致使森林不断减少。光山秃岭不断由丘陵区向山区、高原和平原转化扩展,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发展,人们生存的空间和环境正面临严峻的挑战。
有些地区由于开矿采石、修路及城市开发等基本建设,大量开挖土地,破坏原生地面,并随意倾倒弃土弃渣,形成虚土陡坡,暴雨一来,就产生水土流失。
5.2.3水土保持观念淡漠
随着经济建设日趋发展,人类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但经济效益的驱使使部分人淡漠了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淡漠了水土保持的意识。在生产建设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利益;只顾自己利益无视社会利益;只顾当前不管后人。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十分严重。环保意识差,水土保持观念淡漠,对水土保持只顾短期效益,重建设轻治理,没有全盘统筹考虑的思想。
6 水土流失治理的建议
6.1 推广生物措施治理水土流失
以往治理水土流失主要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这不仅使生态环境得不到根本性的治理,而且投资大、重复性投入难以克服,经济负担沉重。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综合治理,充分利用了荒山荒地,虽然一次性投资很大,但它的潜力也很大,在无需肥水的条件下,随着年限的增长,产投比迅速增大,与此同时,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也得到合理的利用,生态环境将由恶性循环转变为良性循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生物措施主要包括:
①提高土地生产率,建设基本农田。
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退耕还林还草。
③改善草场植被,合理放牧,保护草场。
④矿区存好表土,大力复垦,做好生态恢复。
6.2 首先要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战略思路
“重建设轻治理”、“重开发轻保护”的思想,都是造成水土流失加剧的重要原因.破坏容易,治理却难上加难.正如前面所言,治理水土流失所需要的资金之大,所耗费的时问之长,难度之大,效率之低,这一切的投入远远超过了水土流失本身所带来的损失。
水土保持的宗旨就是为保持土地具有永续的生产力,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未发生水土流失的区域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防患于未然;在水土流失区域内,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水土流失才能得以控制。
6.3 要完善投入机制,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建立和完善资金投入机制,是防治水土流失的根本保障。把植树造林、科技扶贫、山区开发、以工代赈等资金与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相结合,本着“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使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各路资金拼盘使用,统筹计划,统一安排,进一步增强水土保持工作力度。
6.4 植树造林
要加大加大对干热河谷地区、沙漠化地区等生态脆弱区造林投入力度,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种草,恢复林草植被,遏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做好生态补偿工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
6.5 树立水土保护意识,改进利用方式,促进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生活贫困的居民多居住于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而对水土资源粗放、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导致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以可持续利用资源为指导,改变落后的利用方式,提高生产者的素质,增强环保意识,科学合理规划使用资源,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着力于解决居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将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有机结合,是水土保持的特色和重要原则。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优化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形成综合防护体系,统筹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将治理水土流失与脱贫致富和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充分挖掘治理区的资源潜力,合理开发荒山、荒坡、荒沟、荒沙等劣质土地外,还有效利用梯田地埂,窖、塘、库、坝周边以及渠道两旁土壤,积极培育资源。将地埂作为农业生产资源,积极培育地埂作物。通过综合治理,增加了基本农田,配套了小型水利水保工程和生产道路,调整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改善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温饱问题的解决,能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粗放式、广种薄收农业生产方式,扭转“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局面,实现高效集约化经营。
长期实践证明,通过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既保持了水土,又增加了资源;既改善了生态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可以真正实现将生态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 彭德纯. 植被与水土保持. 湖南林业科技, 1989,(03).
[2] 包晓斌. 国外水土流失综合防治的经验. 中国水利报, 2007, (2007/07/12).
[3] 张世政. 关于云南水土流失面积的估算. 生态经济, 1986,(03).
[4] 乔致奇, 孙荣庆, 姜凤兰. 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与发展趋势. 环境科学与技术, 1989,(01).
[5] 杨光,丁国栋,屈志强. 中国水土保持发展综述.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S1).
[6] 刘沛林. 历史上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水灾的影响.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06).
[7] 朱士光. 水土流失与历史时期之环境变迁.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7,(01).
[8] 郑粉莉,唐克丽,张科利,查轩,白红英. 自然侵蚀和人为加速侵蚀与生态环境演变.生态学报, 1995,(03).
[9] 郭廷辅.中国水土保持成就与展望.水利水电科技进展,1997,(4).
[10] 浦汉昕 ,钮仲勋. 地理环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影响.地域研究与开发, 1982,(02).
[11] 朱士光. 水土流失与历史时期之环境变迁.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1987,(01).
[12] 杨蓬莱. 也谈治理水土流失. 水利天地, 1990,(03)
[13] 颜德忠. 岑溪县水土流失的因果及治理. 广西水利水电, 1984,(02)
编辑:易慧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