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学院教授董仁杰主持的“沼气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术研究”,“北方户用农村污水生态净化系统”两项成果,通过了教育部组织的专家鉴定。
如何减少沼液沼渣排放,以及充分利用沼液沼渣作为有机肥,是制约沼气工程尤其是特大型、集中大型沼气工程发展的技术瓶颈。董仁杰教授主持完成的“规模化沼气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术研究与工程示范”课题,是“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
该课题针对沼液沼渣减量化、资源化和土地承载力等难点,定量确定了沼液养分和活性成分,在小试和大田施用规模上确定了不同作物施用沼液沼渣的土地承载力,研发了沼液大回流工艺、沼液浓缩工艺、高效沼液营养液配方、沼渣有机肥配方和生产工艺、沼渣人工基质配方等技术。其中沼液大回流工艺在干清粪养殖场沼气工程中实现沼液排放减量70%以上,复配固氮菌剂的沼液有机营养液稳定期3个月以上,优质沼渣人工育苗基质可完全或部分替代草炭,且育苗效果优于常规人工育苗基质。
同日鉴定的另一项成果“北方户用农村污水生态净化系统”是科技部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董仁杰教授课题组针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排放规律和排放规模,分别研发了单户型、小规模型(多户型)和综合型(村级型)三种适宜于北方农村地区生活污水人工湿地处理系统,并在山东、河北、北京和天津建立了推广应用示范点。项目研发的小型人工湿地系统,首次考虑了农村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将家庭生活污水的处理设施建在庭院之外、深埋于地下、并采用柳树等耐涝树种作为湿地植物,既不改变村容、不占用地表面积,还解决了北方冬季湿地运行和湿地常年运行后的堵塞等难题。
鉴定委员会认为,“沼气工程沼液沼渣高值利用技术研究”解决了沼液、沼渣高值利用的多项关键技术问题,所取得的多项技术成果将为生物质能的开发和减少矿物资源消耗、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北方户用农村污水生态净化系统”为北方地区农村污水净化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保护了农村生态环境。他们评价,这两个项目成果,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应用前景广阔;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鉴定委员会由中国生物质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科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员袁振宏担任主任,城市生物质燃气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理事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生态所研究员韩永伟担任副主任,成员包括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教授魏源送,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能源环保研究所所长赵立欣,同济大学生物质能源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朱洪光,和中国沼气学会秘书长、副研究员李景明。
受教育部相关部门委托,学校科研院成果院管理处处长苏洲主持鉴定会。工学院院长韩鲁佳、科研成果管理处主任白玉华,课题组参加单位代表以及能源工程与低碳技术研究室全体成员共30多人参加了鉴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