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能想象,那浩荡的珠江巨龙是如何从历史的深处走来,用奔腾的激情和宽广的胸怀,开拓出了这一片肥沃的三角洲,而巨龙的口中含着的宝珠,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广州。
我们能想象,那些可爱的小河流是如何穿过一条条寻常巷陌、一扇扇陌生的窗户,把一代代孩子的童年、少女的歌声、老人的回忆缓缓地带向远方。
相比以177条水道闻名于世的威尼斯,仅中心城区就有231条大小河涌的广州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水城”。水,创造了广州的历史;水,成就了广州的辉煌;水,道出了广州的故事;水,流淌着广州的情怀。
曾几何时,这“流着奶和蜜”的故乡水,被肆意横流的工业生活废水所污染;曾几何时,承载着艇仔和歌声的河涌,变成了人人掩鼻而过的污水沟。
人们多么想,想再如儿时那样纵身跃入沁凉的水中,就好像跳进母亲的怀抱;人们多么想,再坐到河边的大树下乘凉,就好像回到久违的家。
早在1998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李长春就提出了“恢复广州市民到珠江游泳”的殷切期望。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能让老百姓喝上干净的放心水,人均GDP就是达到2万美元,也不算科学发展!”
“治水要一天当5天用!”2008年12月23日,广州市召开全市污水治理和河涌水环境综合整治动员大会,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时任广州市市长张广宁在会上发出了新一轮治水的“总动员令”。张广宁的话掷地有声:“整治好水环境,保护水资源,不仅是办好亚运会的需要,也是市民的期待;是省委、省政府的要求,更是时代和历史赋予我们的责任!”
这是全体广州市民的共同愿望,倘若珠水能言,她也一定会大声疾呼!
2008年底,广州市启动了新一轮治水行动,誓言用一年半的时间,完成581项水治理和河涌综合整治项目,使广州水环境明显改善。
长缨在手,敢缚“黑龙”。对于广大的治水工作者来说,这一定是他们职业生涯中最刻骨铭心的一年半,他们一定还记得,是怎样一遍遍地讨论治水方案,是怎样一趟趟地跑工地、协调施工,是怎样一遍遍地耐心说服老村民迁出老屋,给治水腾出施工空间。
而对于许多广州市民而言,这也一定是在焦急的等待、满心的期盼中度过的一年半。河涌能否真的变清?能否告别水浸街?市民能否喝上放心水?
经过全市上下一年半的“苦干”、“实干”、“硬干”,截至今年8月5日,广州终于交出一份沉甸甸的“答卷”:
一年半以来,按照计划要新增的38家污水处理厂已全部建成,完成了48座污水泵站建设,新铺设污水管网1094公里,通过截污,仅中心城区每天减少80万吨污水直排珠江;
一年半以来,121条被列入治理计划的中心城区河涌已经有119条完成了整治任务,最难治理的石井河大部分河段已告别黑臭,沙河涌、猎德涌水质明显改善;
一年半以来,广州北部的白云湖实现了通水,开始向石井河补水;以长虹调蓄湖为枢纽的沙河涌、猎德涌和车陂涌“三涌”联合补水工程全部完成;用珠江“大水”治河涌“小水”的调水补水思路逐步成为现实;
一年半以来,广州完成了24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建设,村内卫生状况改善,环境美化,许多乡村重现了“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的田园风光;
一年半以来,中心城区228项水浸街治理工程已完成225项,让广州人头痛的岗顶地区经过整治,抵御了今年四月、五月的几场“红色暴雨”,宣告告别水浸历史……
击水中流,珠江再渡。今天广州将进行自2006年以来的第五次横渡珠江口活动,2000游泳健儿将直接检验治水的成效。
治水,是“治人边之水,为水边之人”。治水的效果好不好、钱花得值不值,老百姓说了算。我们欣喜地看到———在完成整治的石井河上游,垂钓者又坐到了河边;在沙河涌新铺的木栈道旁,出现了散步的人们;在大冲口涌的古榕下,老街坊们下棋、跳舞、乘凉……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广州治水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但还没有达到老百姓心目中的“满分”,因此治水的脚步还不能停下。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给广州治水布置了“新作业”:要求广州建立环境整治的长效机制。广东省常务副省长朱小丹强调:“治水要一年一年抓下去,一届一届抓下去。”广州市市长万庆良也强调,要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大力推进水治理工作,实现广州水环境的根本好转。
但愿有一天,人和水能恢复往日的亲密;但愿有一天,朋友自远方来,会羡慕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家有水、户户有花”的美丽城市。(曾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