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是“千河之省”,全省水资源总量2616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3000立方米。但同时是一个区域性、工程性、季节性水资源相对紧缺的地区,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影响着农村饮水安全。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提出到2015年要将全球无法持续获得安全饮用水和基本卫生设施的人口比例减半。我国作为拥有世界1/5人口的发展中大国,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刻不容缓。
饮用水的安全标准已定,但是我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存在着小而分散,运行成本高,使用寿命短,供水保障率低等问题。
形成规模化的集中供水工程成为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的一条解决之道。
2011年中央1号文件中指出,“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
四川按照“集中供水为主,联户供水为辅,分散打井补充”的思路,提出了农村饮水分区建设模式,即:在丘陵和低山地区新建一批集中供水工程,在平原地区充分利用城镇供水工程向周边农村延伸管网,在高原、高山区和严重缺水地区采取引泉、集雨、打井、建窖等方式分散解决群众饮水困难。
今年3月国务院讨论通过《全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期间,全面解决2.98亿农村人口和11.4万所农村学校的饮水安全问题,使全国农村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提高到80%左右。
2005年至2011年底,四川共投资91.61亿元,其中中央69.11亿元,省级15.26亿元,地方和群众自筹7.24亿元。建成农村供水工程30多万处,其中集中供水工程2.2万处,解决了1988.99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比例从53.3%提高到77.4%。
集中供水工程的建设需要资金作为保障。我国对农村饮水安全的投入,按照东、中、西部给予不同的补助政策,重点照顾西部地区。四川地区按照国家人均投入500元的标准,其中中央补助400元。
在四川成都市金堂县,当地按照“国家出一点,市县出一点,企业拿一点”的方式,村民只需要支付安装进户管道和水表的费用,大概40元左右,其余资金均通过多种方式筹集,就可实现自来水通到各家各户,让更多村民能够喝上安全、卫生、干净的自来水。
集中供水工程成为了惠泽广大群众的民生水利工程之一。工程建成后,要建得起、管得好。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由于地理位置间距大,管网较长,单位成本较高,完善的运行管理体制显得尤为重要。
四川省农水局副局长张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修建一座供全村1000人左右使用的水厂,考虑到农村使用自来水较为节约的因素,根据实际调查,按照每户每月使用3吨水,水价 2元一吨计算,一个月每户的水费是6元,以一个村每天消耗20吨水计算,一个月是600吨水,一个月全村水费1200元。加上水厂日常消耗的电费和运行费用,仅仅依靠水费是无法保障自来水厂正常运行的。
因此,农村集中供水工程的建后管理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各级地方政府通过实行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专业化服务,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其中,使工程步入“以水养水”的良性运行轨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