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少水利专家与环保人士认为,新疆计划把海水引入沙漠以化戈壁为良田,在经济层面及技术层面都不切实际。他们将新疆这个海水西调的计划与三峡大坝及引发争议的南水北调工程相提并论。
上个星期六,新疆官方召开“海水西调”研讨会,探讨从天津附近的渤海口取海水,利用玻璃钢管把海水通过内蒙古输送到缺水的西北内陆大省新疆,以治理当地的生态和发展问题。
此建议引起了专家和网民热议,大部分持批判态度,尤其是引入海水是否会影响内陆土壤结构,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影响、高坝的安全性问题、冬天结冰断流等。
支持者则指出,新疆、内蒙煤炭丰富,但是煤化工发展受到制约,关键是没有水,有了海水,可以用水来制煤气,用盐来制氯气,发展煤化工业,强力拉动西部经济和社会的平稳发展。
新疆虽拥有1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占全中国的六分之一,但适合人类生存的面积不到总面积的4%。
内蒙已启动“海水西调”工程
据了解,“海水西调”的工程已在内蒙古启动,内蒙古发改委与辽宁省发改委已经展开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这个名为锡林郭勒盟引海水淡化循环经济产业项目每年从渤海湾调3.65亿立方米海水,同时利用该项目年产100亿立方米人工燃气褐煤制气工程的余热蒸汽淡化海水,年产淡水3.1亿立方米,以缓解锡盟水资源的压力。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受访时说:“大面积地抽水需要强大的电力支持,这个对能源的消耗太大了。现在国家能源现状这么紧张,除非可以借鉴国外同类项目中充分利用风电和太阳能的经验。不过,风能本身就不稳定,依靠风电完成这么大的抽水量根本不可能。”
此外,与为缓解中国北方严重缺水局面的“南水北调”工程和为解决长江下游的洪水泛滥问题而建的三峡大型水利工程项目一样,“海水西调”存在破坏生态平衡的核心问题,比如人为改变气候所可能引发自然灾害、引入海水不会影响内陆土壤结构等。目前,一些沿海城市由于海水倒灌而引发土地酸碱度变化,如果一旦沿途海水泄漏,缺少降雨的内蒙古、新疆则很可能会导致土地盐碱化。
对此,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海洋分会秘书长张宝印认为,导致盐碱干涸洼地形成的可能性不大。
他说:“进入内陆的海水,第一步就要通过半透膜过滤法,达到淡水与盐分离的目的,从而保证后期进入内陆的水源变为淡水,避免海水流经内陆带来土地盐碱化等危害。
另一方面,有网友质疑,此项目表面上是为了公共利益,为了改善民众生活或生态环境,但也可能是官员捞政绩和获益的途径。网友称,工程一旦立项,在设计和论证阶段是专家教授获益,在征地占地阶段国土部门获益,在勘探施工维护阶段工程地质水利部门获益、在治旱阶段环境部门获益、在卖水阶段市政部门获益,而在每一个实施阶段,当地主管官员想要有所收益都很简单。
据本报了解,有专家倡议把“海水西调”工程纳入“十二五”规划中,预计六年内能完成,而早在2008年就有官员和学者把此工程的建议上呈北京,但没有获得重视。
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副秘书长张博庭则认为,这个工程要实现得等到30至50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