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广州市内唯一拥有“一江两岸、百里河涌”的老城区,全城231条主要河涌,荔湾区就占了55条,总长度达到95公里。
2007年起,荔湾区着手整治百里河涌,致力建成广东的威尼斯。在2010年前的新一轮河涌整治中, 荔湾区治理整治流经中心城区的河涌30条,总投资37.6亿元,是区一级工作任务最重、项目最多、资金量最大、拆迁量最高的城区。如今,30条河涌整治如期完工。一河碧波、两岸芳草、红藕粥艇、小桥人家,昔日迷人的西关水乡有望再现芳华。
经过整治,五眼桥涌清澈了许多,附近街坊总爱来涌边散步、钓鱼。
在全市启动的新一轮治水工作中,荔湾区以此为契机,按照“截污、建堤、清淤、补水、绿化”综合治理理念,坚持阳光拆迁、阳光安置、阳光评估等公平、公开、透明的拆迁政策,以人为本、上下齐心,全力推进河涌整治工作。
30条河涌整治基本完工
荔湾区水务和农业局局长黄志坚告诉记者,在新一轮河涌整治工作中,全市需整治流经中心城区的河涌有66条,荔湾区占了30条,治水总投资37.6亿元,其中2.7亿元由建设局实施,负责雨污分流项目。其实,早在2008年开始,荔湾辖内30条河涌的综合整治工作便呈燎原之势:花地河、大沙河、增埗河、新市涌、驷马涌等12条重点河涌全面推进;开展沙涌、下市涌、西郊涌、荔湾涌等18条一般河涌的整治。同时,实施西部片区调水补水即芳村与大坦沙群闸联控工程,主要解决花地河和大坦沙地区的河涌补水问题。
以往以脏乱差出名的大冲口涌北段,经过整治,如今早已成为广州治水的知名样板。这里河水清冽,鱼翔浅底,每天都吸引不少垂钓者。河涌河岸上还增加了石凳石栏、花槽,加上原有的清代毓灵桥和一株三人合抱的大榕树,“西关水乡”氛围重现。
阳光拆迁破解治水难题
“征地拆迁是广州治水的第一大难事。”位处广州老城区,在全市整治河涌中二占其一的荔湾,拆迁量之大可想而知。
据介绍,4年来,荔湾区在花地河、大沙河、大冲口涌北段、海龙围等工程中完成拆迁总量逾50万平方米,支付拆迁补偿款近20亿元。尤其今年,荔湾区在河涌综合治理方面已完成拆迁量逾20多万平方米。
黄志坚表示,由于历史原因,荔湾河涌两边涉及拆迁民居较多,其中有部分被拆迁户因历史遗留问题,房产手续不齐全,如果按以往的拆迁政策,这部分房产只能按照历史用房的标准予以补偿。荔湾区从被拆迁户的立场考虑,于去年重新制定了《2009-2010年荔湾区河涌综合整治工程和调水补水工程拆迁补偿标准》,后来又本着被拆迁户充分受惠于河涌综合整治的精神,制定了补充实施细则,专门规定:在1986年12月31日修建完成并投入使用的房屋,经核查规划及用地等相关资料后,即使未办理产权证,都可以按照有产权证的补偿标准进行补偿。细则出台后三周的拆迁签约量,超过了细则出台前三个月的拆迁签约量,有效推进了动迁工作。
针对部分拆迁居民的实际困难以及各经济联社的实际情况和要求,荔湾与辖内东塱、西塱、五眼桥、葵蓬、海南、东漖共6条村共同兴建电梯复建房,按套内面积补偿,安置联社居民450多户;通过盘活烂尾楼的方式购买了区内200多套、1.3万多平方米的办公商住楼作为拆迁安置房。为避免因选房产生纠纷,区治水办将房源表公布在各个动迁单位办公室,选中一套就销掉一套;对选择同一户型面积朝向的,采取公开摇珠的方式确定房屋归属,并邀请区公证处参加,确保安置选房公平、公正。
借机推进城中村改造
在本次河涌综合整治中,需要拆除的村属企业占拆迁总量的30%,其中大部分属于危破、低值的历史用房。荔湾区帮助村属企业升级改造,协助企业更新厂房、设备,引进高科技、高产值、低能耗、无污染的第三产业,大幅增加了经济联社第三产业的收入。
同时,在拆迁中,荔湾区贯彻“退二进三”精神,将红线范围内的污染企业予以拆除,控制住部分污染河涌的源头;同时还大力推进城中村改造工作,共拆除危破旧厂房129间,面积67131平方米,其中污染企业19间,面积5578平方米;拆除危破房面积达40000平方米。
荔湾组织被拆迁居民回访,参观了大沙河、大冲口涌等治水效果,被拆迁户都表现出对治水的信心和认同。
黄志坚表示,亚运过后荔湾去还将进行污水管网铺设;所有调水补水的河涌,搞好后要再清淤,同时进行生态修复,种水生植物,吸附污泥成分改变水质,确保不黑不臭,真正恢复岭南水乡的风采,让人居环境更美好。
荔湾治水亮点
1 大冲口涌片区:
河涌串起历史与现代
大冲口涌全长约1.2公里,属感潮河流(即水流动力和方向只受外江潮汐影响),穿过芳村大道向东北流入珠江。河涌周边有清末民初英国人兴建的大冲口油库、中国最早的机械厂“协同和机械厂”、民国初期规划整齐的聚龙村古村落,重要的历史文物“毓灵桥”也横跨河上。大冲口河涌将该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现代城市景观串起来。
大冲口涌综合整治工程主要对河涌出口的水闸和泵站进行重建以及芳村大道至珠江口324米堤岸进行整治,在解决防洪排涝,保洁清淤基础上,进行“一河两岸”景观环境建设,将周边地区建成清洁、优美、舒适、具有历史文化内涵和岭南水乡特色的高尚文化社区,人们可在此泛舟赏景、垂钓涌畔、沿河漫步。
2 大沙河段:
广佛人共享休闲地
大沙河全长5.2公里,贯穿龙溪、花博园区、海中,是荔湾第二大内河涌。该地区也是广州市西联佛山的重要门户。
依托大沙河独有的自然水资源优势,荔湾区欲将此打造成水秀花香生态文化区。该文化区位于龙溪大道广州花卉博览园附近,大沙河旁,占地265公顷,是一处以生态休闲游、历史文化游、花卉产业游作为主导功能的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同时也将建成广州市中心城区内最大、最具生态休闲功能的开放性湿地公园,成为广佛同城的休闲中心。
该区离广佛中心城区距离不过20分钟车程,广佛两地的居民都可以乘车或自驾车到达,可以说是离广佛两地最近的生态型休闲地。为方便游人的观赏,两岸还在建设渔人码头、芙蓉桥、小鸟天堂、陶然亭、情人栈道、芳菲岛等观赏点。今后,游人不但可在岸上垂钓,还可以在河中坐船,边听芳华十八弹奏,边品名茶,充分感受与水相亲相近相融之感。
3 五眼桥涌、秀水涌片区:
水道疏堵连通珠江
五眼桥涌位于石围塘街,北起郭村水闸起,南至牛肚湾涌与葵蓬涌的交汇口,全长1368米,全流域集水面积约3.8公顷。五眼桥涌综合整治工程以城市防洪、排涝达标为主,同时结合治污、环境美化、生态保护等要求对河涌进行整治。秀水涌(也称漖表涌)位于石围塘街,流经佛山市南海及广州荔湾区芳村,涌口连接五眼桥涌,并经塞坝涌及葵蓬涌分别连通珠江和花地河。
建成后,五眼桥-秀水涌片区将形成堤固、景美、水清的水乡美景。
4 花地河沿线:
沿线八景尽现岭南水乡
花地河位于荔湾区中部,北接珠江西航道,南连平洲水道,中段与广佛河相通,为“开放式”的河道。花地河长约8.44公里,是荔湾区最重要的河流之一。整治总面积达138万平方米。
经过综合整治后,花地河可抵御“二百年一遇”的洪水袭击,而且按照城市水利建设要求,沿线建有秋水良宵、醉观百花、水岸茶巷、生态休闲、民风民俗、紫蒲湿岸、百花洲、春水江天等8个景观节点,营造具有岭南特色的水乡美景。总面积相当于5个荔湾湖公园。综合整治后的花地河是一个线状的、开放式的公园。作者:周秋敏 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