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这一处污水厂,完全转变成再生水厂后,每天就有7万吨中水不再排入京杭运河,其中2.8万吨中水不再流入太湖,太湖治污将少一条‘万吨级的灰尾巴’。”常州市排水管理处总工程师张泽新,乐观地向记者描述戚区污水处理厂转变为再生水厂后带来的生态效应。
在戚区污水处理厂“再生水利用”项目工地上,直径1米、长2公里,直达中天钢铁集团的送水管道敷设工程进入尾声。根据协议,戚区污水处理厂将每日向中天钢铁提供至少2万吨再生水作为工业循环冷却补充用水,供水规模将逐渐达到每日7万吨,真正实现“零排放”。
再生水,列入专项规划
常州市环保局局长周斌给戚区再生水厂算了一笔账:“一期工程一天回用2万吨,污染物的减排量相当于新建一个5000吨的污水处理厂,COD(化学耗氧量)一年至少减少350吨。”
在常州,污水处理厂向再生水厂转变,不仅只有戚区污水厂一家。常州清潭污水厂是我省解放后兴建的第一个生活污水处理厂,地处老城区。地理发展空间与生活污水量激增的矛盾,促使专家为其设计了再生水回用工程,再生水一部分直供荆川公园作景观、绿化用水,一部分用作白家浜、叶家浜等城市断头浜的景观河道补充用水。城北污水处理厂还与中华恐龙园签订合作意向书,将再生水用于绿化灌溉、道路清洗和景观用水。
记者获悉,常州正在编制全市再生水利用规划。根据规划,城市污水处理将彻底改变传统方式,由原先处理后直接排入城市水体再流入太湖、长江,而向资源化再生利用转型,利用规模将逐步扩大直到每天30万吨。
再生水,由“点供”到“面供”
再生水厂的出现,让企业经营者们喜上眉梢。
中天钢铁集团安全环保处处长殷国松对记者说:“现在工业自来水价每吨高达3.04元。我们厂里目前的冷却水取自京杭运河,要处理后才能用。水资源费2毛9一吨,处理费、综合运行费用将近8毛一吨,加起来将近1.1元,而再生水的价格只要4毛多一点。”
印染企业集中的天宁区青龙纺织工业园和雕庄工业园也找上门来,要求大规模回用再生水。印染企业集群的主动加入,让常州再生水回用从“点供”提升到“面供”,从以往的“单打独斗”走向“规模高效”。两个园区内的印染企业为了达到减排目标,原先都是各自为战,中水回用的成本较高。改由再生水厂集中供水后,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
“再生水大规模回用,用水单位得益,政府也减轻负担,是双赢。”张泽新总工分析说,目前城市污水处理费用的征收标准较低,远远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转要求,免不了大量的财政补贴。而污水处理厂向再生水厂转变后,收取的使用费可作为污水处理厂运行费用,减轻了财政负担。
再生水,达到“养鱼”标准
再生水能够大规模回用的背后,是水质提升。
“我们厂的提升改造是从实验室烧杯里走出来的!”对于再生水水质,清潭污水处理厂厂长戴界红很有信心。
记者跟着戴界红在厂里走了一圈,对污水处理厂又脏又臭的想像不翼而飞。在出水口,戴界红指着哗哗淌着的清水池对记者说:“你看,我们在管道口拦了一道网,这网是拦鱼的。提标改造刚完成那几天,每天有十几斤鲫鱼沿着设在南运河中的排水管道,游到污水厂出水口池子里。水干净不干净,鱼最敏感了!”
现在,常州城里4座污水处理厂的出水,全部达到了国家一级A标准。“与污水厂出水质量同步提升拓展的是城市发展空间。”张泽新这样对记者说,再生水作为城市“第二水源”,如果能够长期稳定供应,将直接减轻对天然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强度,缓解天然河流缺水、断流问题。再生水大规模回用,为城市可持续发展腾出了新空间。(记者: 唐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