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孝河治理工程效果图
昨日从市水务局获悉,黄孝河明渠综合治理方案已经报市政府审批,年内即将实施。预计明年国庆节前,黄孝河明渠将结束又黑又臭的历史。
黄孝河明渠治理将按“点面结合、综合整治、分步实施”思路,以污染控制、雨污分流为基础,港道修复、中水回用为核心,打造水质清澈、系统顺畅、生态优美的城市水景观通廊。
近期(2010年至2011年)以截污、清淤、岸线整治、绿化、中水回用为重点,基本消除黄孝河水体黑臭,改善滨渠区域环境状况;远期将围绕黄孝河景观建设,彻底消除入港污染,全面提升黄孝河的水质。
#p#副标题#e#
治理工程包括4大内容:
建设三金潭污水系统,实现港渠截污。目前三金潭污水系统已经建成铁桥泵站、张公堤泵站,建成污水管网近100公里。拟再建污水管网90公里,污水提升泵站5座。
实施港渠综合治理,改善滨水环境。主要包括在明渠岸坡红线内拆除违章建筑约2万平方米;疏浚河底淤泥9.8万立方米;对4.4公里岸坡实施护砌、绿化等。
中水回用,补充水源。拟在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内建设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将处理后的中水送至黄孝河明渠上游,作为生态补水的水源,保证河道的正常水量。
治理上游污水。实施黄孝河上游合流区初期雨水与污水治理,拟在明渠首端采用STCC(污水深度净化处理)技术,控制入港污染,建设规模为2万-3万吨/日的初期雨水处理厂。
到明年国庆节,在三环线和武汉大道视觉范围内,黄孝河明渠将绿树成荫,水体基本不臭。
截污难 补水难 环境整治难明渠治理要迈三道槛
对黄孝河采取明渠方式治理,治理难度比暗渠要大得多。昨日,有关专家披露明渠治理的三大难点。
截污难。黄孝河南起京广铁路黄孝河箱涵出口,北止府河南岸的后湖泵站,其中明渠长5.4公里。作为汉口地区的一条主要河流,黄孝河目前仍然担负着排水和纳污功能。黄孝河上游为雨污合流区,明渠周边为规划新区,多为住宅用地,现仍遗留一些城中旧村。
#p#副标题#e#
据初步调查,该区域现有23处排污口,大量污水和初期雨水直接进入河道,直接导致明渠水体黑臭。
这些排口分布面积广,有些地方还属待建区,污水收集管网一时还难以开建。
据初步预算,仅截污工程约需要投资2亿余元。
补水难。目前黄孝河的水源为雨水和污水。截污后,要保证正常水位,必须有清洁的补充水源。
三金潭污水处理厂处理后的中水是补水最佳选择。不过,首先要升级处理工艺,提高中水的水质,达到景观水的标准。第二要调水,铺设补水管网,将位于黄孝河下游污水处理厂的中水,送至上游施放。
环境整治难。黄孝河明渠区域是正在建设的新城,新旧住宅区混杂,部分郊区居民随意在河边开垦菜地、建养猪圈等,沿线垃圾遍布,违章搭建林立。综合整治该区域环境,工作量巨大。
暗渠上车水马龙 明渠清水绕民居“龙须沟”变迁折射发展观巨变
一年后,如果您沿黄孝河走一趟,将看到两道不同的风景:暗渠部分是车水马龙的交通要道,明渠部分则是清水绕民居的秀丽水景。昨日,市水务局专家讲述黄孝河上下游不同景观折射的社会观念变化。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黄孝河,接纳130万汉口居民的生活污水和400家工厂企业废水。久而久之,变成了“龙须沟”,恶臭熏人、蚊蝇滋生。1982年甚至因河道淤塞引发暴雨期渍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亿元。
1983年,市政府决心整治黄孝河,整治方案是将河道变成马路,在河道上盖上板子,既将脏水臭水藏于地下,又建成宽阔大马路——黄孝河路。
沿着大马路两侧,建起一片云集金融、商贸、教育机构的新城区。
不过,由于资金有限,当时的黄孝河只治理了一半,还剩下一半“臭尾巴”。现在,如果再不治理,“臭尾巴”就要暴露在新架起的武汉大道“眼皮”下。
按照规划方案,黄孝河明渠治理没有像以前那样一盖了之,而是选择了难度更大、投入更多的明渠方法。
“保留河道是全球治理城市河流的前沿理念”,市水务局专家介绍,韩国首都首尔市的清溪川是河流治理的标本,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清溪川也沦为“龙须沟”,被建成马路。8年前,韩国投巨资将马路挖开,恢复河道。如今,清溪川河水清澈见底,两岸花草盛开,不时可见飞鸟和鱼儿,成为城市最靓景观。
一位资深环境专家称,从某种程度上讲,黄孝河治理由暗改明,是环境与经济博弈的结果,体现了社会发展观的变革,武汉正在进入环境优先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