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保部等六部委12月7日公布的报告显示,目前淮河流域约950万城镇人口饮水不安全,“十二五”期间淮河污染问题恐将更加尖锐。
环保部就此指出,今后将把氨氮污染防治放在最突出的位置,逐步解决淮河流域以氨氮因子为表征的有机污染问题,并引入生态补偿、排污交易等措施,开创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新模式。
#p#副标题#e#
环保部近日会同国家发改委、工信部、住建部、水利部和农业部联合编制了淮河等8个流域的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今日发布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规划编制大纲》显示,氨氮已成为淮河流域的首要污染因子。2009年,淮河流域丰、平、枯水期氨氮超标的国控断面比例分别为14.0%、26.7%和32.6%,超标倍数多在1至3倍,最大超标倍数达到10倍以上。
报告还显示,淮河流域化工、造纸、饮料、食品、农副产品加工等主要污染行业产值约占流域工业总产值的1/3,但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分别占全流域工业源排放量的80%和90%,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此外,近年来淮河流域城镇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所占比例不断提高,也已成为主要污染来源,其中城镇生活氨氮排放量占工业与生活排放总量的75%以上。
环保部在调查中发现,因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管理不到位,淮河流域153个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未获批复;22个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上游来水水质劣于III类,72个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存在超标现象。
来自环保部的数据显示,“十一五”期间,国家对淮河流域共安排了655个治污项目,计划投资306.65亿元。截至2009年底,已完工项目492个,占75.1%;调试阶段项目28个,占4.3%;在建项目97个,占14.8%;前期阶段项目22个,占3.4%;未启动项目16个,占2.4%。沿线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四省的项目完成率分别为71.8%、71.1%、58.2%及89.5%。
公开资料显示,淮河流域包括河南、安徽、山东、江苏4省的35个地市、222个县(县级市、区),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约1.8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