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环境治理,让昆明重现水城美景。
作为生态环境的要素,水环境的质量直接关系着一座城市的品质。做好“水”文章,关乎着昆明的可持续发展。而昆明从滇池治理扩展至滇池、长江、珠江“一湖两江”流域开展的“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则彰显出了昆明绿色责任的担当。
在做好“水”文章中,昆明在2008年推出的“河长制”可谓是滇池治理史上的一大创举。“治湖先治水,治水先治河,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人,治人先治官”的滇池治理新思路,首次将人、官与滇池治污紧密相联,责任到人,滇池治理思路实现历史性突破。
2008年4月,昆明正式启动“河长制”。29条主要入滇河道包括6条小、短河道,共35条河道,分别由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各担任一条河道的“河长”,河道流经区域的党政主要领导担任“段长”具体组织实施,对辖区水质目标和截污目标负总责,实行分段监控、分段管理、分段考核、分段问责。各镇(街道办事处)为入湖河道管理的主要责任单位,根据河道管理工作目标,逐级签订责任书,层层落实,成果倒逼,失职问责。
#p#副标题#e#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仇和亲任盘龙江河长,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祖林任新宝象河河长。省滇池水污染防治专家督导组16位成员担任昆明市滇池主要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工作的治污督导长,监督、检查、指导河道综合整治工作。配套启动的“入湖河道综合整治定期观摩巡查制度”规定,市级领导采取集中方式每月至少检查2条河道的整治情况,以检查加压力、以观摩促反思、以考核促落实。
“河长制”实施以来,35条入滇河道切实开展堵口查污、截污导流、拆临拆违拆迁、道路通达、两岸绿化、两岸禁养等措施,整治成效显著。盘龙江通过实施昆明市第5污水处理厂一期挖潜改造工程、花渔沟综合整治工程、麻线沟截污整治工程、南坝村截污综合整治工程、麦溪沟截污整治工程,2008年1月—10月与上年同期相比,主要污染物指标就下降了近一半。宝象河通过综合整治,2008年1月—10月与上年同期,主要污染物指标也明显下降。同时,滇池草海、外海主要污染物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在“河长制”推出的第一年,昆明市环境状况公报显示:与2007年相比,盘龙江、新宝象河、新运粮河、老运粮河、船房河、大河等15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都已显著减轻,大观河、柴河、白鱼河3条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主要入湖河道水质得到明显改善。
在河道治理中推出的“河长制”,让昆明的河道水质污染程度显著减轻,而昆明在“一湖两江”流域开展的“四全”工作,则彰显了绿色责任。
2008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决策,决定在滇池、长江、珠江“一湖两江”流域开展以“全面截污、全面禁养、全面绿化、全面整治”为重点的水环境治理。这一举措是昆明水环境治理观念的一次飞跃,体现了昆明水环境治理在一个更大的时空尺度、在一个更高的起点上,向整体性和系统性迈进。
按照《昆明地区“一湖两江”流域水环境治理“四全”工作行动计划》,2008年下半年,四全工作有序展开。环滇池沿岸,片区截污、河道截污、集镇和村庄截污、干渠截污层层推进。在滇池流域四个片区,实施以建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为主的工程;在滇池36条出入滇河道铺设截污管道;在集镇和村庄以集中和分散的方式建立污水处理设施;在滇池环湖公路铺设干渠管道,对其他截污系统不能收集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2010年,滇池环湖截污工程全部建成,主要截污管网实现闭合,昆明主城区生活污水基本都实现了收集处理;已建和新建的污水处理厂经过技术改造,出水水质标准从一级B标准升至一级A标准,2010年主城区污水处理率达95%以上;一批曾经违规排放的企业被拉闸限电,限期整改;一块块收成颇丰的田地调整了种植结构,减轻了化肥、农药的施用量。
禁养区范围内数十万只畜禽实现全面“搬家”。滇池流域14个县市区、67个乡镇的8.5万养殖户从分散、不规范、有污染的养殖状态升级为规模化、环保型、健康型饲养。与此同时开展的全面绿化,让昆明主城再添新绿;园林式村庄、乡镇逐步在各县市区涌现,滇池流域城乡一体化的生态文明进程正深入推进。
按照“一湖两江”水环境治理行动计划,相应的强制性措施也相继出台。在主城620平方公里、呈贡新区160平方公里内,所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如果中水回用不到位、绿化建设不到位、太阳能设施不到位,一律停发预售证和房产证。
围绕“一湖两江”水环境治理战略,“排污者付费,治污者赚钱,建绿者得益”的政策导向正为治污注入新的活力;而市外、工商和民间三种资本在“一湖两江”水环境治理上的投资也改写了滇池治污的模式和资金结构。(记者:饶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