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蓝水绿,黄埔治水注重保护水系的历史人文资源,焕发着历史和自然文化气息的“新”水、“活”水重现。
“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美景已成为黄埔的现实。黄埔新建设的40公里的绿道,连接了南海神庙、南湾古村等著名景点,加上整治一新的河涌、亚运场馆等,市民可沿绿道欣赏河岸美景、健身娱乐,在小游园和驿站享受农家乐等配套服务。
如果说曾经风云际会的“将帅摇篮”黄埔军校,千年古刹南海神庙,犹如纯天然的历史博物馆一样的长洲岛,早就成为黄埔的名片。那么,以亚运为契机的的整治工程,又为黄埔带来许多新的亮点:南湾水乡的秋风古堤、40公里新建设的绿道串起古港名迹。
“水在城中,城在水中”,黄埔区用年半时间打造出34公里的水岸美景,加上交通更便利了,市民得以徜徉美景之中,享受亚运带来的惬意。
“水底见行云”的岭南“周庄”,“两岸荔枝红”的秀丽风光,“水影漾长桥”的山水意境……这是如今的黄埔――焕发着历史和自然文化气息的“新”水、“活”水重现黄埔。经过一年多的综合整治,黄埔区完成了7条河涌,总长34公里的整治工程。
治水:注重建设水系文化
治水过程中,黄埔区非常注重保护本地水系的历史人文资源,大力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形成具有浓郁黄埔文化特色的水系文化。
长洲湾水道位于广州市著名的历史文化保护区-长洲岛内。2008年12月初黄埔区及时启动长洲湾水道复通工程动工建设,去年12月份率先完工,成为黄埔区第一条完成综合整治的河涌。如今,长洲湾水系碧波如洗,偶有微风泛起几许涟漪,又立刻荡漾开去,小桥俯瞰着河水中自己的剪影,活脱脱一幅“水影漾长桥”的山水画,水在城中、城在水中,浑然天成。
而漫步在长洲一号涌的涌边人行道,头顶是荔枝树的荫荫枝叶,路旁是果实累累的农林和果园,耳边是温柔的风贯林而过,仿佛置身王维的田园诗画之中。一到晚上,一弯明月悬挂在夜空,美丽恬静。
据介绍,对长达1369米长洲一号涌的整治,黄埔人的定位就是“原生态”,“我们要做的,就是恢复和维护,尽最大的努力保持其自然本貌。”黄埔区委书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小钢说。蜿蜒曲折的河涌形态、植被茂密的河岸、起伏多变的河床……这些全部被保留下来了,完整呈现了河涌原有自然形态,保护和恢复了生物多样性。“我们要在长洲恢复广州‘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岭南旧景。”陈小钢表示,原存于河涌两岸的400多棵百年原生荔枝树一棵不少地得到保留和养护。
绿道:一辆单车穿行历史与现代
而黄埔区绿道建设整体理念为“古港绿道 滨江绿城”,黄埔区绿网建设的最大特点是沿绿道骑车可观完“古港名迹”。游客租上一辆单车,可以穿行于多个文化旅游景点和古朴民居当中,而沿着长洲一号涌的3公里绿道,在荔枝成熟季节,便能看到‘一湾江水绿,两岸荔枝红’的传统岭南水乡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