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赣州市宋代排水系统“福寿沟”在全国各地引起普遍关注,许多人在对古人建造的排水系统表示惊叹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现代排水系统提出了一些质疑。7月19日,记者从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了解到,我市中心城区不内涝不仅得益于合理运用“福寿沟”,现代排水体系更使虔城排涝无忧。
据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的相关人员介绍,“福寿沟”排水系统是古人留给赣州的宝贵财富,历经近千年却仍在发挥排水功能。整个“福寿沟”排水系统的确仍在中心城区排水防涝中起着积极作用,但并不能认为因为有它的存在,古城赣州的排水防涝就变得一劳永逸。
据了解,赣州市的历届政府保护利用“福寿沟”的意识都非常强,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将“福寿沟”与后续建设的新排水体系融为一体,连成网络,共同担负起排水防涝的作用。目前,赣州市市政部门承担了中心城区237.7公里排水管网、5383座雨水井、3037座窨井和赣江路排涝站、防涝闸门、八境公园排涝站、贡江沿岸拍门(井)等排涝设施的管理和养护。全长12.6公里的“福寿沟”排水系统,其担负的排水量已不及赣州中心城区总排放量的十分之一。
所以说,中心城区今年经历多次大暴雨而没有出现内涝的真正原因,是得益于我市对城市排水防涝工作的高度重视,充分考虑到“城市地下血脉”的重要性,并安排专项资金制定《赣州市中心城区排水专项规划》,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使赣州城区排水设施的建设更加科学规范。
同时,赣州市在进行三江六岸景观建设的同时,充分考虑了城市防洪排涝的重要性。如前几年对古城墙进行改造时,采用了预先浇筑钢筋混凝土防渗墙,然后采用城墙砖贴面的做法,使得古城墙抗击洪水的能力大大加强;如在进行章江沿岸景观改造时,充分考虑城市防洪、观光休闲功能,章江沿岸建设成了四季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城市防洪观光休闲带。
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各防汛职能部门主动根据防汛预案的职能分工,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特别是担负城区赣江路及八境公园排涝站排涝、中心城区排除内涝任务的城管和市政部门,更是在城区排涝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朱小军、记者廖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