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坐过一次快艇从大观公园到云南民族村。那是20多年前的事了。后来,听大人们说滇池水变脏了,就再没有坐过,清澈的滇池草海也逐渐淡出了我的记忆。
第二次坐草海的快艇,是在几天前。天空湛蓝,海风和煦,浪花翻卷,令人心醉,仿若驰骋在蓝天白云间。前往大观公园的航道两旁,圈养起来的水葫芦和大薸等鲜绿欲滴,像两条翡翠玉带飘逸而去。“那是今年在草海实施的控制性圈养,满足了景观欣赏和水质净化两方面的要求。”昆明市滇管局渔业行政执法处副处长王勇介绍说。
“师傅,停一下!”我们将船靠近。扒开水葫芦和大薸,发现下面的水非常清澈,我禁不住捧起一捧仔细打量,从掌缝洒开的水珠滴落叶面,格外晶莹剔透,令人心生感动。“透明度几乎能达到一米。”王勇说。“现在好了,原来的水又脏又臭。”开快艇的李明德老伯接过话茬。
人们说,草海是昆明的“眼睛”,是滇池与城市接触最前沿的片区。上世纪50年代,草海清澈见底,湖底覆盖水草,是鱼类的产卵栖息地。随着滇池水质逐渐恶化,草海作为主要的纳污场所,污染更是首当其冲。
所幸,近年来,昆明市环湖截污、环湖生态、河道治理、底泥疏浚、水源地保护、外流域引水“六大工程”全面快速推进,滇池草海正在变靓,水质正在变好。今年,草海的水葫芦、大薸出现了多年未见的持续疯长情况,达到了近3000亩。这让许多业内人士又喜又忧,喜的是草海水质正在变好,忧的是一定量的水葫芦和大薸可净化水质,但太多会影响航道,更影响水质。
今年3月,昆明市滇管局组织有关专家对水葫芦进行了论证。专家们认为,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下,水葫芦、大薸等30天内可去除水中70%∽85%的氮和53%∽60%的磷。对草海漂浮植物进行规范化圈养,在其死亡之前进行有效处置,对改善草海生态状况十分有效。
有了专家的指导意见,昆明市滇管局说干就干,克服了重重困难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在不影响航道和景观的区域,将竹竿一根根插下去,再用网圈起来,把水葫芦和大薸等漂浮物规范化围隔圈养。持续一个月就完成了3000亩圈养。“目前,我们正在做相关准备工作,目的是把这些漂浮物资源化利用,并开展滇池草海水葫芦处置项目的研究,利用水生植物净化草海水质建立长效机制。”王勇介绍。
从快艇上下来,突然想起一首名为《传奇》的歌,“我一直在你身旁,从未走远……”正如滇池草海就在我们身边从未走远,只要人们感应到它的存在,付出努力,它就会早日变清。(记者:浦美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