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滇池边重现芦苇丛生,浊浪拍岸的情景在这里已不复见。
滇池湖滨“四退三还一护”工作是滇池治理六大工程之一,建设规模为滇池外海滇池保护界桩外延100米(遇环湖路以环湖路为界)范围内全面实施退塘、退田、退房、退人,并建设湖内湿地、湖滨湿地、湖滨林带5万余亩。昨天,云南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走访了晋宁大河、永昌湿地、盘龙江入湖口等多个湿地,截至目前,昆明35条入滇河道入湖口均建设了湿地。昆明已建成湖滨生态带53814亩。
“荷花、睡莲、芦苇这些水生植物,在其生长的过程中,就可将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吸收,去除污染物,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据滇管部门相关人士介绍,湿地是湖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水体自净能力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恢复与建设湖滨生态湿地和湖滨林带,形成水陆间的有效缓冲区,与截污、治污系统共同构成滇池流域水污染防治体系,逐步恢复湖泊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而滇池的主要污染之一就是氮磷造成的富营养化,业内人士认为,通过环湖生态湿地的建设,5万亩湿地和林带建成后,每年可以削减氮135吨,磷20吨。
去年滇池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指挥部办公室下达的目标要求:范围内退塘退田39911亩,退房160万平方米,退人25000人;生态建设50000亩,其中湖内湿地10460亩、湖滨湿地20640亩、湖滨林带18900亩。 截至目前,官渡、西山、呈贡、晋宁、度假区管委会共完成退塘、退田44552亩,退房92.1万平方米,退人16525人。开展湖滨生态建设53814亩,其中湖内湿地11220亩,湖滨湿地21675亩,湖滨林带20863亩。累计完成投资23.6亿元。
此外,采访团还了解了滇池外海湖滨8家省属单位及驻昆部队单位的搬迁进展情况。其中,恳谈会明确了省委机关印刷厂、武警黄金十支队、云南新华印刷五厂、省第一女子监狱等单位也将于今明年完成迁建并整体搬迁。
其他53家市属及其以下单位截至目前已完成42家单位的拆迁工作,其余12家单位正在由各县(区、管委会)与之进行相关协商工作。
滇池绿珍珠
永昌湿地 171亩鱼塘变身绿水湾
喜欢到海埂大坝散步的市民,如今又多一个好去处了。永昌湿地公园在船房河入滇口南侧,紧邻草海大堤附坝,种植水杉、柳树、小叶榕等乔木4215余株,菖蒲、旱伞草等水生植物35336余平方米,湿地灯光亮化工程以绿色为主色调。不少市民经过时,都驻足游览,还有游人拍照留念。
据了解,永昌湿地的前身是永昌鱼塘,原有面积171亩,它不仅割断、减小了草海水面,还因多年的养殖经营成为了滇池草海上的水体污染源。去年5月,昆明滇池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实施完成了永昌鱼塘“退塘还湖”生态湿地恢复、草海大堤附坝景观提升综合整治工程。该湿地也被滇池治理专家督导组评价为唯一一块兼具景观美化和水体净化的湿地。
西华湿地 高海公路旁仿若大花园
耳旁是鸟叫虫鸣,眼前是芳草萋萋,一走进西华湿地,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去雕饰的大后花园。西华湿地位于昆明市西山区高海公路旁的滇池西岸,面积约781亩,其中生态湿地281亩、生态林约500余亩。湿地在建设中做到最大程度地保持原有环境,就连栈道旁的野草也尽量让其自然生长。在生态湿地中,种植乔木1225株,有柳树、中山林、滇朴、桃树等,还有25万多丛水生植物。目前,通过对西华湿地进出水口随机抽样检测,结果显示,经过湿地净化,水体生化需氧量、总磷含量、总氮含量都有明显降低。
大河口湿地 17万丛植株净化入滇水
在晋宁县大河(淤泥河)入湖河口处,放眼望去已是葱葱郁郁湖滨生态湿地,俨然成为滇池边一个亮丽的自然风景区。大河(淤泥河)入湖河口湿地占地765亩,建设工程于去年3月动工,历时一个月竣工,湿地项目位于新街镇三合、安乐村委会,分布在大河(淤泥河)两侧,种植乔灌木及水生植物8种1040株174570丛。湿地划分为面源污染削减区、生物多样性功能区、人为活动区、生态隔离区、示范监测区五种功能片区,分片区因地制宜充分发挥湿地净化功能,使进入滇池的水更清澈。(记者:李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