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黑臭水体如何治理?城市污水处理主要存在哪些问题?污水处理新技术如何运用到治水中?为贯彻落实任学锋书记批示精神,加快推进广州水环境治理工作。根据广东省《南粤水更清行动计划(2013-2020年)》和广州市《广州市水更清建设方案》要求,“十三五”期间,广州市水环境治理将重点加强黑臭水体治理,提高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强化江河水源地和水源涵养区生态保护,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加强防洪排涝水利设施建设等。昨日,广州市治水办邀请国内水务行业知名专家举办城市黑臭水体整治专题讲座。市河长制办公室成员单位、各区委区政府负责同志、各区级河长、水务、环保部门负责同志和技术人员600余人参加讲座。
专题讲座上,广州市政府副秘书长李红卫表示,广州作为国家重要的中心城市、华南的中心,一直以来,广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特别是去年以来,按照国家住建部的部署,广州举全市之力,着力推进全市35条黑臭河涌治理工作,经过不懈努力,国家挂牌督办的35条黑臭河涌水质稳步改善,其中地铁B涌等6条河涌已消除黑臭,8条已基本消除黑臭,沙河涌、猎德涌、土华涌等河涌水质也明显好转,老百姓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但纵观全市水环境总体状况,广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今年要彻底消除35条黑臭河涌艰巨任务以外,全市仍有152条黑臭河涌需要在2020年前基本消除。为此,广州市治水办号召大家,进一步统一思想,树立全市一盘棋的意识,拧成全市治水强大合力,为广州水务改革与发展建言献策,为打造水清岸绿景美的美丽广州不断努力,问计于民、还清于民、造福于民。
据市水务局副局长李明介绍;黑臭水体治理没有捷径可走,唯有一心一意搞控源,紧抓“控源截污”牛鼻子,扎扎实实干截污,才能抓住我市水环境治理重点难点。我市35条黑臭河涌纳入国家监管平台以来,为了完成广州黑臭水体治理的任务,市治水办各相关成员单位需要对黑臭水体产生的机理进一步深化认识,需要对治理黑臭水体的前生今世及治理政策背景进一步了解。为使治水工作取得更大成效,根据任学锋书记的批示要求,市治水办专门组织全市水务干部轮流进行专题培训。希望通过专家精湛的政策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带动全市水务工作者不断加强和提升理论和实践能力。
在昨日专题讲座上,相关专家强调治水工作要贯彻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转变思想、创新思路,发挥社会效应,从水安全、水环境、水生态综合考虑城市黑臭水体治理工作。针对不同河流特点,应该一河一策,从控制点源、面源、内生污染等多方面入手,将现有技术集成,才能达到较好的治理效果。大家建议探讨一种或几种稳定、低耗、耐冲击,同时又便于维护的污水处理技术手段,力争使广州如期实现消除黑臭水体的目标。专题讲座上,与会人员和专家围绕“开门治水”,畅所欲言、献计献策,纷纷为广州城市治水“支招”。
据市治水办相关领导介绍,近年来,国家、省、市越来越重视水环境治理工作,市民群众对水环境质量的心理预期也越来越高。目前,广州河涌水质参差不齐,建成区内河涌水质状况不容乐观,污水治理形势非常严峻、任务也非常艰巨。同时,整治后的河涌水质很不稳定,边界条件变化经常会引起水质反弹,想要实现水功能区水质达标,仍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接下来,广州水环境治理将以“河长制”为抓手,按照“控源动真格、管理上水平、工程抓进度、城中村治污攻坚、开门治水人人参与”的治水思路,进一步提升治水规划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科学有序扎实推进水环境综合治理。
治水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是短时间内就能彻底解决的事情。全市各级水务系统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树立“全民参与治水”理念,坚持做到“标准要高、调子要低、工作要实、效果要好”,通过宣传“开门治水全民参与,节水洁水人人有责”,发动全社会参与到水环境治理中来,同时坚定社会各界对治水的信心,激发市民理解治水、支持治水、参与治水的热情,切实解决市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