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5年起实施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截至2009年年底,已经解决了2.76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65亿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提前6年解决了实现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承诺。
10月20日,水利部农水司副司长倪文进在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举办的《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管理实践与探索》首发式上如是表示。这项惠民政策实施以来,已经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亿元,其中今年投入200亿元,可解决6000万人的饮水难题。
倪文进在会后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目前正在编制十二五期间的农村饮水工程规划,预计在2012年底可以完成3.23亿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目标,而社会资本在未来几年难以引入,这项工程仍然以政府补贴为主。
由于受到工程建设标准偏低、水体污染严重、水质处理技术不甚成熟等因素影响,业已实施了五年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面临挑战。
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严重影响农村饮用水
倪文进指出,尽管2010年即将过去,但2010年至2013年饮水工程规划尚处在编制之中,这足以说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复杂性,目前还在探索相关的运行机制。
根据报告的说明,这种复杂体现在农村供水面临量大面广、农民饮水安全意识淡薄、供水规模差异较大、成本过高以及工程管理难度加大等方面。
旨在为地氟病、地砷病高发区和苦咸水区域实施的饮水工程,颇受农民欢迎。但是部分工程建设受资金、地理位置因素制约,所建工程简单粗放、标准偏低。
具体体现在一些农村供水工程未设计净化、消毒措施,取自深水井的供水工程很少做水处理,直接供应农户,有些没有安装设计消毒设施等等。
另外由于水质处理技术尚不成熟,工程水质达标率不高。据统计,现在的饮水工程中只有30%的工程有消毒设施,苦咸水等工程约有30%处理后水质不达标,消毒工艺不当不全。
报告中指出,现在严重威胁农村饮水安全的是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包括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有毒有机物污染、富营养化等类型。
工业和生活污水的排放和农药、化肥用量的增加,大量有毒废水未经达标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水塘等,有毒物质渗入地下,使得农村饮用水受到极大威胁。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北京办事处项目实施总监朱春全说,"目前全国范围内有1/3的河流和湖泊被污染,半数以上湖泊生态系统遭到不同程度破坏。"
社会资本难入
对于一些地方已经试点以市场机制参与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之中的举措,倪文进认为,在十二五期间,依然还是以政府为主导来补贴工程建设。
根据规定,农村饮水安全所需的资金,由中央、地方、受益群众共同负担,自2009年开始,省级财政都按不低于地方配套资金总额50%的要求安排配套。但由于地方财力紧张,使得农村水利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
倪文进说,如采用多元化股份、公司制经营管理等做法来提高农村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管理效率和效益是应该提倡的,山东、江苏、浙江等地这方面已经引入市场机制。
山东邹平台子镇供水工程,总投资620万元,可使40各村的2万余人受益。该工程被人以30万元买断了供水工程30年经营权,镇政府为此成立了供水公司,经过3年运行,目前水厂账户上仅有3万元结余资金。
倪文进称,这种管理形式有效地提高了管理效率,但是如果总以获取经济收益为目的,在农民用水量小等情况下,农村饮水工程很难吸引社会资本进入。
倪向本报记者表示,在十二五期间,一些大型的水利工程引入社会资本较为合适,但由于农民用水付费意识、经济承受力能因素制约,社会资本进入变得困难。
水利部供水司工程师刘昆鹏指出,农村饮水工程必须建立将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相结合的市场化机制。他举例说,截至2007年,浙江省社会资本在饮用水工程中已经投入了约6亿元,占整个投资的10%。
刘昆鹏认为,饮水工程的某些要素完全可以通过合同、承包、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方式由私营部门和社区机构完成,按照"谁出资,谁受益"原则,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实现多种供给。(记者 李泽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