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肇兰新河下游
核心提示
肇兰新河,本是一条排涝的人工水渠,其上游在大庆和安达交界的红旗泡,下游注入呼兰河后汇入松花江,呼兰人称它二道河,又名呼兰龙须沟。提起5年前的肇兰新河,绝大多数呼兰人,都有掩鼻疾走的经历;在松北对青镇居民的记忆里,还保留着“离河7公里远竟然夜半被熏醒”的梦魇……4月初的一天,当记者6年内第4次来到这条小河时,它静静地躺在冰雪覆盖的河床上,不见了污水,闻不到臭味,污染源也悄无声息地消失了。
臭:隔着七公里睡觉被熏醒
早在2004年5月、2005年5月、2006年5月,记者三次对这条河进行过踏访。当时,在哈黑公路桥下,桥墩处打着漩涡的河水上形成了一片片白色泡沫,河水呈黑绿色。在哈绥公路桥下,黑绿的二道河水夹杂着腥臭味,把记者的视觉、嗅觉都搞得一塌糊涂。裸露的河岸上随处可见干裂的土壤,有的土壤已经被河水染成了黑色。当年哈市环境监测显示,呼兰河在呼兰区的污染状况很较重,主要是由肇兰新河污水汇入造成的。
在当年的踏访中,说起肇兰新河的臭,松北区对青镇教师张维涛告诉记者:“我家距离肇兰新河足有7公里,夏季开窗睡觉经常会被河边飘来的恶臭味熏醒。”
肇兰新河对青山段有20公里,受污染危害的有3个行政村,9个自然村,20个自然屯,上万人。沿河村屯虽然吃的是地下井水,但硫化物、铅化物等有害有毒物质严重超标。
惊:庄稼不生长大鱼几灭绝
肇兰新河不但臭味惊人,而且水质污染令人触目惊心。
每当雨季河水漫滩,水面波及的庄稼全部被毒死,不仅当年,接下来的3年内,河水淹过的土里不长任何作物。
2006年10月15日,一大早到呼兰河边遛弯的渔民张兴辉发现了惊人的一幕:河面靠近岸边的地方漂着成片的小白鱼,目测重量有200多公斤……小鱼为何会成群死亡?住在河边的渔民异口同声地说:是河的污染造成的。
当天,从呼兰河对岸划船过来的老谭,在河心忙活了一上午,竟然一无所获。在呼兰河边生活了近30年的渔民老张对此感慨颇多:早先河里多次捕到过10多公斤的胖头鱼,如今连不足一两的小鱼也极为少见,原因是河水污染严重。
记者从呼兰区相关部门了解到,那时,哈市渔业环境监测站多次对此处水质进行化验,结果表明水中溶解氧指数均为0.48毫克/升,低于国家渔业水质标准3毫克/升,使鱼类根本无法生存。
治:建设污水厂控制污染源
在当年的踏查中,随行的环保专家说,肇兰新河已经成了排污沟,由于污水量已经超过了雨水的稀释量,水体存在着硫化物等大量有机污染物,对人畜的危害达到了非治理不可的程度。
在当年的这次调查之后,省人大特别将肇兰新河污染治理问题列入重点议案。不久,又成立了由省环保局牵头,省发改委、水利厅、建设厅、扶贫办参与,沿河的哈市、大庆、绥化市政府组成的肇兰新河污染治理领导小组,计划用两到三年时间,从源头全面治理肇兰新河污染。计划通过在源头污染源建设污水处理厂等措施进行工业废水排放达标,对排污企业进行在线监控,从而保证这些企业不能偷排污水。在随后的两年里,省人大城建环保委对肇东和大庆的相关企业治污工程的进展,进行了不间断的督办,如今肇兰新河的黑水和臭味早已消失无踪了。
喜:臭味不见了鲇鱼又现身
据哈市呼兰区区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08年春天至今,二道河的黑水渐渐变成了浅灰色。前些年,因为污染严重,二道河冬季也不结冰,常年淌着花花绿绿的污水。最近这两年多,原来开车一走一过也能闻到的恶臭真的没了。当年记者采访过的呼兰老渔民老谭也告诉记者,去年夏天,他和儿子还在这条河里抓到了鲇鱼和泥鳅。同样的,在肇兰新河对青镇段生活的张老师也告诉记者,近两年,上游来的工业污水没了,虽然还有一些生活污水,但已经闻不到当初熏得人睡不着觉的空气污染了。
与此同时,记者从我省环保部门了解到,随着上游肇东和大庆相关企业的污水,在厂区内进行截流达标排放后,困扰肇兰新河10多年的污染彻底根治,从而令这条“龙须沟”变成了一条水量不多的雨水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