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取得显著效果,《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项目全部建成,流域内水质达标率达到58.18%,水体溶解氧指标已处于一类水质水平。这是记者从1日在哈尔滨举行的全省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一五”经验总结及制定“十二五”规划研讨会上获悉的。
据悉,截至去年底,全省116个《规划》项目已全部建成,竣工环保验收率达到81%,被国家环境保护部评价为全国执行效果最好的流域治理规划。五年间,流域内共建成45座污水处理厂,新增处理规模达到226万立方米/日,城镇污水处理水平提高近40个百分点,达到了70%。
随着治污项目的建成并投入使用,松花江流域水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十一五”期间,全流域内水质达标率达到了58.18%,比“十五”末提高23.63个百分点,高锰酸盐指数较2005年末降低了1.69毫克/升,国际通用评价治污成效的最主要指标溶解氧的含量已达到了一类水体水平,松花江干流解决了冬季长期乏氧的问题。松花江干流污染最重的哈尔滨和佳木斯江段的水质已由“十五”期间的重度污染转变为轻度污染。
此外,松花江水质的改善还引发了流域内水生生物种群的变化。据水生生物监测,在松花江的局部江段,某些珍贵鱼类在绝迹多年后再现;在松花江入黑龙江口的湿地内已有一些珍贵水禽稳定种群栖息繁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