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补充和战略储备,海水淡化日益受到重视。去年年初的中央一号文件和去年7月份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均提出,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在前不久召开的全国海水淡化工作会议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更是强调,要充分认识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明确海水淡化的战略定位。可以说,海水淡化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目标
260万立方米/日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但短缺到什么程度,包括民众和管理者,对我国的水情水势、海水淡化的重要性都认识不够。”国家海洋局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总工程师阮国岭告诉记者。
他解释说,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相比,我国的人口增加了两倍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00多倍,与此相适应,用水量也成比例增加,但水资源并没有增多,因此水资源紧缺的情况越来越严重。“特别是重化工业向沿海布局,这类工业是高耗水型的,更加剧了沿海地区的用水紧张。”
“水资源短缺是我们没办法回避的一个问题。对我国沿海城市来说,海水淡化是解决水资源问题的一个有效措施。”阮国岭说。
今年2月,国务院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海水淡化产业的意见》,提出了“十二五”期间我国海水淡化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我国海水淡化能力达到220万至260万立方米/日,对海岛新增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对沿海缺水地区新增工业供水量的贡献率达到15%以上。
阮国岭表示,“目前,我国海水淡化技术基本成熟,海水淡化工程设计、建设和运行管理已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并能自主承接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因此实现这一目标难度不大”。
据了解,经过多年科技攻关和工程示范,我国在反渗透、低温多效等主要海水淡化技术方面均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掌握万吨级海水淡化装置成套制造技术,立足国内建成了1.25万立方米/日低温多效和1万立方米/日反渗透海水淡化示范工程,主要技术和经济指标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海水淡化能力,也由2005年的不足5万立方米/日,增加到目前的66万立方米/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