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提出的“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的目标要求,我市在大建设中突出“生态立市、环保先行”,把水环境治理工程放在大建设的突出位置,与路桥工程、民生工程并驾齐驱,全力推进。“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累计投入约50亿元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目前,合肥市城区已建成运行污水处理厂11座,污水处理总能力达98.2万吨/日,建成污水主干管2407公里,城市建成区污水管网覆盖率达98%,城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5%以上。完成市区段河道截污管173.6公里。
但由于历史原因,城区部分未改建、扩建的道路和部分房地产开发项目仍存在着雨污错接、混接、乱接或雨污分流不彻底等问题。部分雨水经污水管网被输送到污水处理厂,不仅增加了污水处理设施运营成本,而且降低了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浓度和运行效率,直接影响了全市COD减排目标任务的完成。同时,部分污水又随雨水管网流入河道,污染城市水体,对城市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带来巨大压力。
针对排水设施存在的问题,我市雨污分流专项行动从2010年10月份开始启动,于2010年底顺利完成了第一批1720处雨污分流工作,雨污水管网错接、漏接、混接和排水设施被占压、掩埋、堵塞等问题部分得到解决;2011年,我市继续开展雨污分流工作,全市2283处排水设施存在问题得到了整改。
一年多来,市直相关单位及各县区、开发区重点针对房地产开发项目、主次干道、沿街门面、菜市场雨污水管网错接、混接,河道排口雨污不分、占压等问题进行调查摸底并制定方案,严格按规范要求进行改造。截止2011年底,全市4003处重点雨污分流问题得到了整改,并取得阶段性成效。
一是河湖水质已趋好转。通过河道综合整治,建设沿河截污管、对河道排口全面排查并按属地管理原则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强化对污水厂规范运营监督管理,确保出水达标排放;工程、技术、管理措施并举,河道、湖泊各项污染指标呈下降趋势,水质已渐好转。2011年底,巢湖西半湖、南淝河氨氮、总磷、总氮和高锰酸盐指数分别比往年均有所下降。
二是减排能力明显增强。通过雨污分流专项行动的开展,极大的改善了过去雨污分流不彻底现象,污水厂的进水水量、进水污染物浓度逐年提高,为污水厂的稳定、高效运行提供了保障,污染物总量减排工作成效显着。2011年COD减排量4080吨,氨氮减排量1002吨,连续多年超额完成污水处理厂减排目标任务。
三是排水行为得到规范。雨污分流工作的开展和多种形式的宣传动员,特别是《合肥市排水管理办法》《合肥市水环境保护条例》相继出台,全社会对水环境的保护意识增强,规范排水行为已被社会、单位和广大市民所接受。新建项目严格实行雨污分流,老旧小区、已建成项目雨污不分的数量大幅度减少。2011年,共办理排水设计条件、排水许可400件,比去年同期增加20%。
四是内涝冒溢逐步减少。雨污分流主要解决污水收集处理问题,同时也对排水管道堵塞、排水出口占压等问题进行治理。2011年,污水冒溢及汛期如张洼路下穿、全椒路立交、老城区等内涝点明显减少。
我市雨污分流工作自开展以来,完成由“点”到“线”主要问题的整改,并取一定成效,但“面”上工作开展较慢,仍影响污水全收集全处理。为此,从2012年开始,我市在“面”上做文章,创新思路,走网格化管理模式,开展“网格划分”、“网格普查”、“网格整改”、“网格验收”、“网格管理”,推动雨污分流工作,保证普查一片、整改一片、验收一片、管理一片,为生态宜居合肥建设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