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法制日报》6月8日消息说,位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河北省廊坊市文安县内,违法小电镀厂肆意盛行,污水直接排入沟河,直接污染饮用水源和地下水。
污染固然可怕,但比企业污染更可怕的是对污染的视而不见。文安县的违法小电镀厂并不是一两天就建成的,令人不解的是,国家三令五申要求取缔的小电镀为何能够死灰复燃?当地环保部门为什么坐视不管?违法的小电镀厂为何难被整治?一句话,皆是利益使然。小电镀厂要的是暴利,有的人要的是税利,利与利结盟,监督难免缺位,监管难免出现真空。
近年来,中央对环保工作可以说是重视有加,但少数地方政府却并没有与中央 “合拍”,在对干部的政绩考核中,把GDP增长作为“硬任务”,而将环境保护当作 “软指标”,甚至连人人诟病的污染也成为GDP的增长点。一些地方就公然表示环保要为经济发展让路,对重点项目可以“先上车后补票”。在这样一种大气候下,我们不难看到,为什么国家三令五申的小冶炼、小电镀、小选矿、小制革等落后淘汰的生产工艺在一些地方依然能大行其道,不法经营者胆敢以牺牲环境资源、牺牲村民的健康和生命为代价,赚得盆满钵满。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文安县一些乡镇不仅地表水会受到了严重污染,地下水也没能幸免。村民们称,当地100米以内的水井几乎都已经废弃,井里抽出来的水连洗衣服都不能洗,只能用作建筑用水。
比废水污染更可怕的是政绩观中毒。政绩观一中毒,在招商引资上就会“饥不择食”,在环境监管上就会“视而不见”,在处理违法排污上就会“隔靴搔痒”,其结果必然是“屡禁不止”、“屡关不停”。唯有用猛药给地方官员中毒的政绩观“消毒”、“杀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行使环保“一票否决”,让官员的“兴趣点”、“兴奋点”及时转向,此类污水横溢的乱象才会少之又少。
污染导致河沟、池塘不长鱼,不仅仅令鱼难受令人唏嘘,也使我想起时下国人爱玩的脑筋急转弯。如果有人问:河里不长鱼,长什么?联系各地“靠河吃河”的实际,估计答案也将是五花八门。对于热衷于滥取河沙的人来说,河里长鱼真不如长河沙;对于一些酷爱建小水电站的地方来说,河里长鱼不如长水电;对于想大力发展江河旅游者来说,河里长鱼不如长出更多的游船;而对于哪些将江河湖泊当着天然的排污渠道的老板们来说,河里长鱼不如长出更多的GDP……在某些地方政府的幻想中,一网打下去,江河湖泊哪怕没有活蹦乱跳的鱼儿,但有令权力和资本笑逐颜开的GDP也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