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洱源县右所镇农村污水处理厂
编者按
流域水环境保护需要周边的共同努力,如何保护好流域环境是个大命题,这对那些身处流域上游的地区更为重要。洱源县地处地处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源头,洱源通过哪些措施不污染洱海?中国环境报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记者来信 运行费用短缺怎么办?
为确保洱海流域水环境治理,洱源县开展了大批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但是,工程建成后,运行费用短缺成了难题。
截至2012年3月,洱源县建成后的污水处理设施不包含折旧费、维修费,全县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共缺乏资金347.99万元,除县城污水处理厂资金缺口大外,村落污水处理设施也占了相当的比例。其中,洱源县右所镇三枚村(下山口片区)村落污水收集处理系统工程项目缺乏运行费23万元,洱源一中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缺乏运行费7.456万元,凤翔村生活污水处理工程项目缺乏运行费5.85万元。
为什么后期运行的经费难以保证?记者了解到,以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为例,其运行费用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污水处理费收取比例低,收取的费用不能保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与县城污水处理厂不同的是,洱源县村落污水处理系统根本就没有收取污水处理费,加上雨污并没有完全分开,导致污水处理费用增高。
在这种情况下,要确保洱源全县污水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在紧抓污水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督察外,还必须切实加大经费保障力度,并想方设法增强经费的使用实效。记者通过调查认为,各级政府能否给污水处理厂一定的运行补助费用;能否将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工资纳入财政统发并根据当地情况适当提高工资;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管理人员绩效工资管理制度,充分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以管促运,确保污水处理提能增效。
洱源县既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县,也是西部地区贫困县,面临加快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重责任,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了巨大牺牲。如何破解洱源县在洱海流域水污染防治中遇到的难题,期望得到各级政府的更多关注和支持。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地处云南第二大高原湖泊——洱海源头,洱源应该怎么用水、治水,才能保证不污染洱海?记者前往洱源县采访时了解到,通过多年探索,洱源县举全县之力,在水污染防治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实现流域污水控源减量、达标排放,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升进入洱海的水质。目前,污水集中处理、控源截污、建设湿地,已成为洱源县改善水环境质量、确保进入洱海河流水质的三大主要措施。
集中处理确保排放达标
实现乡镇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
洱源县境内有弥苴河、罗时江、永安江3条进入洱海的河流,常年水量约占洱海常年径流总量的70%左右。这些入湖河流的水质好坏,对洱海的影响很大。怎样确保入湖河流水质达标?
记者了解到,在洱源县,加快建设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最大限度对洱海流域污水进行集中收集处理,实现洱海流域6镇(乡)污水收集处理全覆盖,是最关键的环节。
洱源县在污水集中收集处理方面,进行了大量工程建设。其中,总投资7459万元、设计规模为日处理4000吨(远期按日处理8000吨规划)的洱源县城供排水管网及污水处理厂项目,从2009年9月实现24小时正常稳定运行后,出水水质稳定达到GB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一级B标准。
2011年,洱源县又对项目工程设计时未考虑的杀菌消毒设施,进行了安装调试,完成出水口杀菌消毒设施。截至目前,经过几个月的试运行,这套设备出水水质已经达到一级A标准。
在确保县城污水处理厂正常稳定运行的基础上,洱源县还投资6100多万元,先后实施了5个乡镇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项目,设计日处理污水4500立方米、出水质达到一级A标准。目前,这5个项目已全部建成投入试运行。
记者特地前往洱源县西湖畔新建成投运的洱源县右所镇农村污水处理厂进行实地察看,污水收集池、生化池、物化池、污泥池等设备正在运转。
据洱源县环保局局长杨永胜介绍,这个项目的实施,对改善西湖水质、减少洱海污染负荷发挥积极作用。
同时,对于近年来日益发达的温泉洗浴业产生的大量洗浴污水,洱源县专门建设村落污水处理项目,主要用于洗浴污水的处理。这个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污水管道系统、一体化净化槽设备净化系统、人工湿地净化系统三部分,建设规模为日处理洗浴污水1500立方米、生活污水300立方米。截至目前,洱源县已在洱海流域重点宾馆、饭店、山庄(温泉)建成33个简易污水处理系统。
一座座污水处理及配套管网工程相继建成投运,使洱源县污水集中处理实现了突破性进展,洱海流域污水经收集处理后全部达标排放正逐渐成为现实。
控源截污确保污水减量
在洱海流域限制和禁止发展对水源有污染的产业,加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力度
洱源县是典型的农业大县,总人口22万人,耕地面积20万亩,乳牛存栏超过6.6万头。“十一五”以来,洱源县始终坚持把洱海流域水环境治理作为全县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洱海流域内始终坚持限制和禁止发展对水源有污染的产业,把有可能造成污染的产业调整到流域外的其他区域。
早在2009年,洱源县就把治理污水作为首要任务,扎实开展控源截污工作,采取多种形式建设农户污水收集处理设施并取得明显成效。
近年来,洱源县更是不断加大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建设力度,总投资351.4万元,在洱海流域6镇(乡)自然村建成三格式污水处理系统1757座,对流域污水从源头进行减量化处理。在紧邻洱海主要入湖河流凤羽河的下龙门村,已建成的村落污水处理系统中,有30座农户分散式庭院污水处理池,共铺设污水排放管网503米,全村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60%以上。
面对农村面源污染和养殖业污染带来的污水治理难题,为改革畜禽养殖方式,洱源县在洱海流域已先后建成卫生厕超过3.2万平方米,建成沼气池8660口,建成7座人畜粪便处理太阳能中温沼气站,年处理人畜粪便两万多吨。
与此同时,洱源县还普遍进行改厕改厩,使90%以上的农户有了无害化处理的卫生厕,做到了人畜分离,并且改厩户均有畜禽粪水回用池,有条件的农户还在田间地角建设了沤肥池。
洱源县控源截污的举措是从源头进行水污染防治,为有效削减进入洱海流域的污染总量发挥了积极作用。
建设湿地提升水质
积极推进湿地工程,同时加强村落人工湿地建设
为确保进入洱海的河流水质,洱源县在确保洱海流域污水达标排放同时,立足本地实际,找到了一条利用湿地功能提升水质的有效途径。
洱源县不断加大人工湿地建设力度。截至目前,总投资1700多万元,先后建成日处理4000立方米的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日处理1500立方米的右所镇三枚村污水处理系统(一体化+人工湿地)、日处理150立方米的凤翔镇污水处理系统(土壤净化槽)、日处理1000立方米的右所农村污水处理厂尾水深度处理湿地及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邓北桥人工湿地,出水水质均达到一级A标准。
其中,对洱源县城污水处理厂尾水进行深度处理的湿地工程,由引水管道系统、湿地净化系统、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以深度净化为目标,尤其强化除磷脱氮能力,经过湿地净化系统后,最终使排入海尾河的水质可以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与洱海及入湖河流水质目标一致。
据了解,湿地工程2005年6月投入运营至今。根据大理州环境监测站对进出水质的监测结果,COD的去除率为32.49%,BOD去除率为42.14%,氨氮去除率为97.61%,总氮去除率为94.32%,总磷去除率为94.26%,粪大肠菌群去除率为58.72%,PH值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
在常年保持地表水Ⅲ类水质的茈碧湖畔,洱源县草海近自然湿地示范工程正在积极推进。洱源县环保局副局长杨润辉告诉记者,这项工程投资880多万元,充分利用现有600亩水域及周边12亩鱼塘进行湿地建设,以生物多样恢复与水质净化为主要目标。工程2011年6月18日开工建设,记者在施工现场看到,这项工程的大部分建设已接近尾声。
据了解,洱源县草海近自然湿地示范工程建成投入使用后,将大大增强茈碧湖减污、抗污能力,进一步提升进入洱海河流的水质。
开展村落人工湿地建设可改善洱海流域水环境,对净化洱海水源、提升进入洱海的河流水质功不可没。于是,洱源县总投资200余万元,采用“生物稳定塘+表流湿地”相结合的组合型污水处理工艺,建成17块污水处理系统,将村落污水引入进行净化处理,对提升村落污水处理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