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我市在小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工作中,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同发展,小流域综合开发和治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我市小流域众多,村镇分步较散。近年来,我市坚持科学治理,把小流域保护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科学有机结合,突出生态保护,做到防治结合。同时加大后期小流域综合治理管护力度,巩固现有治理成果,发挥工程最大效益。“十一五”以来,全市水保工程质量不断提高,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均达到10万亩以上,初步形成了以示范小流域为典型,以“四荒”资源开发为依托,以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小流域治理模式。
各级水利部门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加大水利建设投资的有利时机,多方争取国家资金投入。仅2011年,全市投入治理资金1288万元,对22条小流域进行治理,完成治理面积10.1万亩。目前全市已完成水土流失治理343.7万亩,治理小流域214条,占治理总数的48%。全市的小流域治理,呈现出投入资金增多、治理项目增多、水保效益增多的“三多”发展态势,初步形成了由单纯防护性治理转向开发性治理转变的趋势。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山上山下、林上林下、水上水下立体开发,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小流域开发治理典型,形成了具有白山区域特色的小流域治理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