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沿海大开发大开放,大连全域城市化,作为黄海一翼开发开放的龙头,庄河的发展备受关注。特别是北部山区作为大连的水源地,如何在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的前提下,解决与沿海地区经济不平衡问题,解决市民“水碗”与农民“饭碗”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更是关注的重点。
致力于科学发展的庄河人探索到解决难题的“钥匙”,2011年5月,东北地区体量最大的生态发展区——庄河市绿色经济带应运而生。该经济带面积2200平方公里,人口30多万,涵盖北部山区11个水源地乡镇。经过一年多的开发建设,如今已大见成效。
山绿了,水足了,人穷了——保“水碗”带来发展困局
庄河市是大连重要水源地,北部山区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拥有大小水库45座,每年向大连市供水2亿立方米,涉及水源地乡镇有13个,占庄河陆域面积一半以上,人口40.6万人。
为了保水碗,庄河人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责任,作出巨大的牺牲。水源地乡镇不能有污染,作为乡镇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的工业没有了。封山禁牧,涵养水源,养牛养羊产业萎缩了。作为一项富民产业,庄河牛羊的饲养量最多曾分别达到13万头和24万头,目前已是寥寥无几。
山绿了,水足了,人穷了。统计显示,水源地乡镇工业经济总量仅占庄河市的1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8.8%,水源地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庄河市的平均水平。
桂云花满族乡位于我市最大的水源地——碧流河水库上游,乡本级外债最多时有1800多万元,乡里可支配财力最少的年份仅有3万元。为解决水源地乡镇的困难,我市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财政转移支付,但限于财力,杯水车薪,难以“管饱”。这种情况在水源地乡镇普遍存在,而且各家更有各家的难处。
一个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摆在庄河人面前:没有农民的“饭碗”,难保市民的“水碗”,没有发展的保护是不可持续的。
在庄河发展的关键时刻,省市主要领导实地调研,指出:“北部山区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沟域经济,对农民脱贫致富、发展特色农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必须大力加强。”“希望庄河市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培育壮大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保持好生态优势,推动绿色发展。”
上级的指示与庄河的决策者们产生共鸣。他们认为,作为大连水源地的北部山区乡镇,自然禀赋良好,资源优势突出,生态资源丰富。在发展临港经济区、循环经济区和现代海洋经济区三大千亿产业集群,强力打造沿海蓝色经济带的同时,还要以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和特色旅游业为抓手,建设绿色经济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步伐,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形成保护与建设并重、生态与经济共荣的良性格局,推动庄河全面崛起。
林生金,棚产银,沟变宝——造“饭碗”富民强镇兴市
2011年3月21日,中共庄河市第五次党代会决定:“建设北黄海地区最具特色的绿色经济带。”
特色体现在什么地方?庄河市委书记焦正家解释为:“突出绿色主题,打造绿色品牌,发展绿色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实力增强的目标。让人人享有房前屋后是菜园、道路两旁是果园、整个村庄是大花园的浪漫生活。”
2011年初夏,《庄河市绿色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出台,核心是“三个转变”:
一是观念转变。以绿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农业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为重点打造都市农业和特色旅游产业,切实把绿色资源转变为绿色经济;山区11个乡镇要按绿色经济带发展要求,打破地域界线统筹规划,整合现有设施农业资源,整合沟域资源,实行跨村、跨乡开发,收益按投入比例分成;大力开发林下经济,发展林下中药材、林下花卉、林下牧草、林下食用菌;中心镇建设要风格各异,功能相对齐全;中心村、屯建设要适应“农家乐”接待需求,实施“六化”和“穿衣戴帽”工程;农产品必须按绿色标准生产,本地产品要进入超市;推进大开发大开放,一条河、一座山、一条沟、一个整村整屯都可以对外开放进行整体开发;市财政每年拿出1亿元资金奖励新品种、新名牌。
二是模式转变。在沿海蓝色经济带为山区乡镇预留“飞地”,山区乡镇招来的工业项目在“飞地”落户,税收分成;山区乡镇可根据本地绿色资源发展总部经济,推动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增加税收。
三是机制转变。绿色经济带所含乡镇与蓝色经济带所含乡镇在年终百分考核时分类计算,GDP、工业投入不再是硬指标,而生态可持续发展状况、设施农业状况、旅游产业发展状况,成为山区乡镇考核的重点;上级下拨的惠农资金,除了公益性事业建设属于无偿支持外,其他项目必须以股份性质投入,待项目产生收益后逐步收回本金,用于投入下一轮生态建设项目。
产业化,城镇化,生态化——再造一个充满活力新庄河
仙人洞镇马道口村农民张其国,去年春天搭上绿色经济带开发的头班车,一次性承包800亩山林。他在镇绿色经济带技术指导组的帮助下,把15万株落叶松全部进行红松嫁接改造,3年后就可以收获松籽,每亩松籽可获利3600元。嫁接后的红松木材价值是落叶松的8倍。他还将山林以每亩每年30元的价格转包给本溪客商种人参、种松茸。前3年,林下承包费每年收入2.4万元,从第3年开始,树上松籽每年收入可达120多万元。
据庄河市林业局提供的数字,绿色经济带共有林地1540平方公里,适宜搞林下经济的有1000多平方公里,如果全部对外承包搞林下产业,每年可收承包费4500万元。
据统计,在大连市和庄河市两级财政补贴政策的激励下,从去冬到今春,绿色经济带内仅500亩为单位的暖棚大区就建成23处。山区农民距离平均一户一棚的目标越来越近。
桂云花满族乡2011年春成功地把年创利税近亿元的大型民营企业大连卓远重工引进自己的工业飞地,又引入30家关联企业组合为总部经济,两项举措年终使该乡财政收入达到2800多万元。
绿色经济带内其他10个乡镇也创建了自己的总部经济,7个乡镇有了“飞地”经济。到2011年末,飞地经济和总部经济为乡级财政创造利税2亿多元。
去年以来,庄河市在58个村实施新农村“硬化、亮化、美化、绿化、净化、气化”的六化工程,以及为公路沿线1123户农屋实行白墙红瓦的“穿衣戴帽”改造工程。日前,大连市新农村工程建设现场会在绿色经济带召开,庄河农村新貌引起与会者浓厚兴趣。
大营镇王碑村61岁农民王吉波是“六化”工程和“穿衣戴帽”工程的受益者。他家临街的一幢用于养马和放杂物的简易厦子在政府资助下改为红瓦白墙的新房子。今年5月初,王吉波在新房里开了一家“王氏饭庄”,专卖羊汤,每天的营业额可达到3000元。
仙人洞镇栗子园屯农民王耀福,利用大连冰峪酒庄生态园开发的沟域景观引入大连十五中学建农家美术写生基地。之后,又联合20户邻居成立栗子园美术写生协会,省美协、市美协、鲁美等单位慕名而来,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户均年收入15万元。
“如果我们能把绿色经济带内的产业全部开发,那么就相当于再造了一个庄河。”一位负责人算了这样一个大账。
大连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最后一项总结会在桂云花满族乡一个叫银月湾的山沟里召开。两年前还是杂草丛生、鹅卵石遍地的荒山沟,如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依山而建的会议中心、接待别墅、美食街、垂钓区、生态果园和有机菜自助采摘区。
庄河市代市长孙宏为我们描绘出绿色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前景:“下一步要用工业化的理念开发生态农业,用城市化的理念布局农村,用市场化的理念引领农民。在‘十二五’末达到农民人均年收入2.5万元,初步实现‘全域城市化’的预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