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来水水质存在问题终于不再是公开的秘密。
5月10日,住建部承认2009年自来水水质合格率仅有58.2%,意即,以中国县级以上水厂4457家计算,彼时不合格率达41.8%,有近1900家水厂出厂水不达标。住建部同时也称,根据2011年抽检结果,中国自来水出厂水合格率大幅上升为83%。但在近50%水源污染,仅3%的水厂上马水深度处理工艺的现状下,谈83%水质合格无论如何让人生疑。
即便真的是83%合格,这也意味着17%不合格,即近800家县级以上水厂出厂水质不合格。加上管道的二次污染,居民入户水不合格率就会更高。这表明,中国自来水水质,存在大问题。
在水质存在大问题前提下,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饮用水安全。
其实,在水质问题上没必要绝望。即使现状是中国近半水源被污染,且短期内无法改变,但众多饮用水专家告诉我们,深度水处理技术完全可以对付这些被污染的水源,欧洲国家和日本等国部分城市,正是用这一技术对付污染水源的。至于中国城市普遍存在的老旧管道问题,在技术上也能够解决。例如国际上普遍推广使用的球墨铸铁管、铜管等,均可有效缓解二次微生物污染。此外关于中国有别于其他国家的水处理问题,例如水管中细菌生物稳定性指标AOC比多数国家高,水源污染情形更为复杂等,在技术上也被证明可以攻克。
既然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为何中国自来水水质如此不堪?关键问题出在基础设施投资欠缺上。业内一个公开的秘密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各级政府基本停止了对供水行业的基础设施投资,在此期间,各个水厂本身,对深度工艺和管道投资也极为稀少。投资缺乏,直接导致水质问题的发生和扩大。
水业缺少投资的原因则有两个,一是地方政府未深刻认识到水质问题的紧迫性(有机化合物污染、重金属污染并不会在短期内导致人体疾病),二是谁来投资问题未被明确。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认为水厂既已改制为企业,基础设施投资就应由企业进行;而水厂方面,根子上认为投资应由政府进行,并且,多数水厂近年经营不善,无力投资。
谁来投资事实上牵涉到供水行业的经济属性问题。事实上,在全球多数国家,均将城市供水视为市政公用事业,因此投资应由政府完成,或由政府推动来完成。
中国各级政府,在表面上也认同供水行业是市政公用事业,但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供水行业启动改制以后,政府水厂普遍进行了公司制改革,大部分水厂变身为中外合资、民营参股或国有水务公司,此后,地方政府有意无意地将水厂基础设施投资当成包袱,甩给了水务公司。此后,对这个行业的经济属性的认识,在各地出现了模糊。
十几年来,地方政府对于供水行业的性质,出现了矛盾的两种表述。当水务公司无力投资基础设施请求地方政府支援时,政府一般以水企已进行市场改制,投资由企业承担应对。当企业要求提高水价时,政府又声称供水是市政公用事业,价格必须政府控制。
显然,从全球各国情形来看,城市供水是市政公用事业,这无需争议。中国地方政府要认清水质问题的严重性、紧迫性,把城市供水当作优先投资的民生工程,尽快补上投资欠账。
至于钱从何来,则可有不同的融资安排,既包括由地方财政直接支出,亦可由政府先行投融资,再将成本计入水价逐年折旧回收,或引入市场化力量共同投资。总之,无论何种方式,地方政府都要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政府责任,保证向民众提供安全饮用水。
城市供水的问题上,政府责任还体现在监管执行上。在理顺政府和水厂责任的同时,应建立第三方水质监测制度,及时向公众发布水质现状指标,无条件接受公众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