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政协委员提案中表示,广州新增的公共绿地几乎都是不足两米的浅层“假绿地”,地上地下几乎是无泥土的巨型混凝土硬块,是水浸街的原因之一。
昨日,记者从广州市政府答复中获悉,广州将在荔枝湾涌、沙河涌、猎德涌、谭村涌等易涝河涌出口建设强排泵站,确保在遇到珠江高潮位或超标暴雨自排不足时,采用强排方式及时泄洪。
90%雨水需靠排水管网
今年初,省政协委员林有勤、李文斌提案《关于借鉴其他地区经验,科学治理广州“水浸街”问题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广州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建议》指出,表面上看,广州的人均公共绿地在增加,但是新的公共绿地几乎都是不足两米的浅层,移植的大树无法根深蒂固,难起到涵养水源的生态作用。
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
《建议》指出,目前排水管网多按照一年一遇、两年一遇的标准设计,许多井口排水速度跟不上降雨速度;由于临时改动原有的排水管道,河涌改造工程使河道变窄,造成施工路段排水不畅;市区大多按照下水道、河涌、人工湖、珠江的方式泄洪,但由于部分河道宽度不规则,河段形成瓶颈,泄洪不及,甚至倒灌;居民小区和城乡接合部的排水设施多是一些小口径的排水管道,且未与市区管道联网,不能及时排积水。
委员建议,革新排放模式,构建具有生态体系的防涝模式;尽快出台城市防涝标准,并且做好全面的应急方案,建立洪水评价体系;提高流花湖、荔湾湖等4 大人工湖的泄洪和蓄洪能力。
市政府:还需新建2922公里排水管网
广州市政府答复,城市建设、地面硬底化导致雨水下渗和调蓄能力持续下降。如天河城和珠江新城,以往是农田,现在高楼林立,排涝压力加大;麓湖、荔湾湖、流花湖和东山湖等,由于周边过度开发,调节容量大为降低。
同时,排水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欠账仍较多。中心城区已建成的排水管渠总长8463公里,与《广州市污水治理总体规划修编》和《广州市雨水系统总体规划》确定的管渠工程量11385 公里相比存在差距,还需新建2922公里排水管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