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滋润着万物,净化着世界,犹如人的肾,是一切生命的源泉。在这个水资源日益匮乏的时代,尤其是地下水资源。日前,据相关报道显示,“北京的地下水位埋深已从1950年的3~4米下降到现在的25米以下”,保护水资源已刻不容缓,是每个公民,每个企业的责任。
对地下水资源影响较大的是快速发展的城市化建设,一幢幢高楼的耸立,带来向地下空间的发展,建设工程施工降水抽取并消耗了大量的地下水。经记者实地了解,一些建设施工单位为了节约成本,往往私自采用限制类的“管井”降水法。施工降水,是人工降低地下水位的一种方法,就是在基坑开挖前,预先在基坑周围或者基坑内设置一定数量的滤水管,配置一定数量的抽水设备,不间断将地下水抽走,使基坑范围内的地下水降低至设计深度以提供便利的基础施工条件。
据了解,施工降水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危害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长期以来,建筑企业为保证施工顺利,要在建筑基坑周围打几十至上百口井,把地下水抽出作业区。建设工程施工降水周期一般是从基坑开挖到建筑架构基本完成,通常需六至八个月。虽然建设部曾规定,建设工程施工降水抽出的水应回灌到地下,但由于市场环节缺乏执法监督,企业不愿增加成本,全国无一例进行回灌,几乎全部将其抽出的水排入污水管道。
据业专业人士表示,施工降水引发地面不均匀沉降,每个基坑在排地下水时,由于地质情况不同,其半径500米至1000米的地下水会流向基坑方向,其流动水带走细沙,使周边的地质为粗沙堆积,于是产生不均匀沉降。而这样地质情况的改变是不可恢复的,由此又引发一系列危害,诸如:引起周边建筑物不均匀沉降,造成大量建筑物开裂、倾斜和下沉;使市政设施遭到破坏,引起路面大面积下沉,导致地下管道破裂,污水流入地下,致使深层地下水受到无法修复的污染。地下公共交通安全受到威胁,地铁沿线降水施工容易引起地铁遂道发生局部沉降及开裂,对地铁运行的安全产生极大隐患。
据相关资料显示,施工降水造成严重的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植物根系无法接触到潮湿层,或可使城市将来走向荒漠化。国内很多大中城市由于地下水长期超采,地下水源亏缺,少则几个亿立方,多则几十亿个立方,一些沿海城市因大规模建设形成淡水漏斗,海水倒流,已出现“咸水城”。
为此相关政府部门对各类工程限制降水,并颁布了相关的管理办法。针对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国务院以国发〔2012〕3号文件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继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要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以来,对实行该制度作出的全面部署和具体安排。为切实加强水资源红线管理,水利部召开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对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进行全面部署。着力抓好“三条红线”分流域、分省区指标分解确认。力争完成25条跨省重要江河流域水量分配工作。严格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开展地下水超采区划定和复核,明确地下水限采和禁采范围。抓紧修订用水定额指标体系,建立重点用水单位监控名录,严格用水计划管理。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加快核定水域纳污能力,提出分阶段限排意见,强化水功能区监测和入河排污口监管,搞好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为应对日趋严重的地面沉降灾害,我国将实施地面沉降调查、地面沉降监测、地下水控采与超采区治理、地面沉降防治技术创新等四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