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水管网
苏州的排水管网如何布局、按照什么标准设置、能应对怎样的天气?带着这些市民最为关注的话题,记者采访了相关部门负责人。
雨水管网
389.9公里目前苏州城区的雨水主干管主要分布在209条宽度超过12米的马路之下,总长度389.9公里。14339座苏州城区共计有14339座雨水窨井、18649座雨水边井以及504个出水口。250公里除了209条马路外,城区小街小巷、住宅小区里也分布着雨水管网的“神经末梢”,其总里程超过了250公里。400—1200毫米目前苏州城区雨水主干管管径在4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
污水管网
230公里目前苏州城区的污水主干管主要分布于市政道路之下,总里程230公里。800公里在背街小巷、居民小区等地下,分布着更为密集的污水支管,总里程近800公里。近千公里2002年以前,苏州城区污水管网的总长度仅为70公里,几乎全是干管,没有支管。近年来,随着支管到户、老新村改造、改厕等工程的大力推进,十年间,污水管网建设总里程近千公里。300—1800毫米干管最窄处直径300毫米,最粗的直径1800毫米。
92% 截至目前,城区污水管网的覆盖率达到92%,仅剩虎丘景区和少量城中村尚未铺设污水管。
雨水管网主干管被私接会造成雨水倒灌
“雨水管网和污水管网是两套不同的网络,分属于两个部门管理。”在采访中,市水利(水务)局负责人首先声明。
雨水管道的主管部门是市河道管理处的雨水管网养护所。
雨水管道有多粗,能承受多大的雨量?这是不少市民最为关心的问题。对此,雨水管网养护所所长朱坤元解释说,雨水管道的管径如何确定,有一套公式计算,其主要依据是周边的会水面积,“以凤凰街为例,在计算其管道管径时,就要看周边有多大面积需要会水,分析这一地块的绿化渗水量、河道容量等因素,以确定需要多粗的管道。”据悉,目前苏州城区雨水主干管管径在400毫米至1200毫米之间。
每年的10月1日至次年的5月30日,雨水管网养护所会对管网进行“全身体检”,原则上所有管道疏挖一遍,而对于古城区车流、人流密集的主干道地下的管道则需疏挖两遍,农贸市场、夜排档等餐饮集中点则要疏挖三遍。
在维护管理中,私接现象是最令朱坤元揪心的问题。比如新建的住宅小区,雨水管道通到最近的河道可能需要200米距离,而私接到就近的雨水主干管道只需40米,开发商出于节约成本考虑,会私接到主干管网上。殊不知,主干管网在设计之初就设定了会水面积,这种做法会大大增加其负荷,私接的多了,遇到短时强降雨等极端天气,就有可能出现局部来不及排水、雨水倒灌等问题。“看了此次北京受灾的资料,雨水管道私接也是原因之一,需要引起重视,所以我们呼吁新建建筑雨水管道不要私接,要就近入河。”朱坤元说。
污水管网不承担防涝混接会致河道污染
污水管网的管理单位则是苏州市排水管理处。
雨水管道管径根据会水面积确定,污水管网管径则与服务区内的人口密度相关。目前,苏州城区已建成干管的最窄处直径300毫米,分布于管道末梢;最粗的地方管道直径则为1800毫米,是福运路福星污水处理厂进水管。污水管网的维护任务由苏州市排水公司承担。据排水公司管网管理所所长秦福军介绍,污水干管按每3年一次的频率养护,餐饮店家集中区域如学士街、观前地区、石路地区等根据管道情况,每年养护2至3遍,管径在200毫米至400毫米之间的支管,则实行市场招标形式养护,每年养护2遍。“市民往往并不清楚污水管网和雨水管网的区别,事实上,防汛排涝任务主要由雨水管网承担,直接排入河道中。而污水管网并没有这一功能,污水通过这一系统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市排水管理处监管科科长高磊说。针对巡查中发现的雨污管道混接情况,高磊说:“两套管网都有设计流量,混接一方面增加污水厂负担,另一方面造成河道污染,遭遇极端天气,就有可能导致倒灌、堵塞等危险。”
应急预案预降水位+雨中巡查+上路助排
为了“管住”这密集的水网,苏州于2010年建成了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的城区防洪大包围,其启动后,每秒能将200多吨水送出苏州城区。“短时强降雨是汛期最怕的事情。”朱坤元告诉记者。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市已有应急机制。一是预降水位,当气象部门作出暴雨预报时,市河道管理处会根据雨量提前打开泵站,下降城区河道水位,这既能给雨水留出空间,增加河道库容,又能使雨水管网出水更为顺畅,防止倒灌。二是雨中巡查,下雨时,河道管理处、雨水管网养护所、各区均会派出小分队,分片巡查发现险情。三是上路助排,对有可能出现倒灌、水淹的地方,工作人员还将携带水泵进行抽水,如果雨量较大,还可打开边井、窨井盖,加速排水。“7月20日,苏州城区那场雨就不小,我们打开了不少路段的边井盖,加速排水。”朱坤元说。
剖析:苏州和北京情况有别
“在城市的自然环境和规划布局上,苏州和北京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说。水城苏州有着密集的水网,降雨时,河湖就是最好的“盛水器具”,落到地表的雨水,则通过渗透、流动等方式就近进入河湖之中。
“在苏州城区,水流在2公里之内肯定能够入河,而北京则由于河道较少,入河距离要远很多”,该负责人介绍说。
他山之石
青岛排水管道里能跑汽车
离青岛栈桥一百米之外有个洞口,这里就是青岛城区的一个重要排水口,宽三米、高两米五,整个隧道容纳大排量的小汽车通行完全没有问题。这种暗渠是德国占领青岛期间建的地下雨水管道,至今在青岛依然沿用的有80公里左右。每逢一些城市内涝,德国下水道就被当成城市排水系统的标杆,青岛也因此被称为“中国最不怕淹的城市”。
针对很多人一谈起青岛的下水管道就提到是德国建造,有关负责人表示,德占时期的下水道不能作为青岛排水系统的代表,目前青岛的排水管道近3000公里,当年“德国制造”长度不足青岛排水管道总长的三十分之一,并且目前青岛市内维持正常工作的排水管道绝大部分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设计、铺设的,除了这些排水系统起到大作用外,还与青岛沿海丘陵地形的地理优势有关,这种地形使得雨水较容易收集。
东京60米深的“地下神殿”
东京地区的地下排水系统主要是为避免受到台风雨水灾害侵袭而建的。这一系统于1992年开工,2006年竣工,堪称世界上最先进的下水道排水系统。它由一连串混凝土立坑构成,地下河深达60米。下水道内配置多个1.4万马力的水泵,可每秒疏通200立方米的地下水,将它排泄到附近河流,然后入海。所以,东京下水道也被称为“地下神殿”。此外,“地下神殿”可以免费预约参观,一天三次。
巴黎下水道是座博物馆
近代下水道的雏形脱胎于法国巴黎。今天的巴黎下水道总长2300多公里,规模远超巴黎地铁。由于巴黎下水道系统享誉世界,下水道博物馆已成为巴黎著名旅游项目,现在每年有十多万人来参观学习。
巴黎的下水道处于地面以下50米,水道纵横交错,四壁整洁,地上没有一点脏物,干净程度可与巴黎街道相媲美,不会闻到一丁点儿腥臭味。而且,下水道宽敞得出人意料:中间是宽约3米的排水道,两旁是宽约1米的供检修人员通行的便道。拥有约2.6万个下水道盖、6000多个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专业维护工……
德国地下设有巨大储水库
在慕尼黑2434公里的排水管网中,布置着13个黄点表示的地下储存水库。这些地下储存水库,就好像是13个缓冲用的阀门,充当暴雨进入地下管道的中转站。当暴雨不期而至,地下的储水库用其706000立方米的容量,暂时存贮暴雨的雨水,然后将雨水慢慢的释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确保进入地下设施的水量不会超过最大负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