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划调整一周年,巢湖成为合肥的内湖,巢湖该如何保护,又该如何开发和利用?8月28日,合肥市委宣传部、市社科联举办“中华大地明珠合肥的母亲湖――巢湖的保护、开发与利用”专题研讨会,邀请了众多领导和专家,从治理、保护、发展等方面全方位为巢湖把脉。
众多专家讨论的同时,本次会议也收到了67篇针对巢湖保护、开发和利用的论文,下一步将集结成书。
理念对老祖宗留下的财富存敬畏心态
“巢湖是中华大地上的一颗明珠”,在开幕式上,合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存安在理论研讨会的开幕式上表示,抓住巢湖治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林存安看来,巢湖是大自然给予的财富和资源,一定要保护好、利用好。对于巢湖的各类文化资源,林存安称外地都在抢资源、争资源,巢湖现有的这些资源,谁都抢不走,合肥一定要重视保护这些文化资源。
究竟该如何保护这些资源呢?林存安给出的答案是:对大自然和老祖宗留下的财富、资源,一定要存敬畏心态,尽量保护它,尊重它,在道路和建筑物建设方面,一定要充分考虑现有的资源。
治巢湖要先治山
治理巢湖,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究竟该如何治理,省政府参事室参事孙自铎给出了一条建议:治水先治山。
很多人好奇,治山和治水有何关系呀?孙自铎解释,巢湖不同于国内其它江湖,周边蕴藏着几十种矿产资源,而且含有不少磷矿石。孙自铎告诉记者,早在20年前,巢湖表层沉积物的磷含量就比太湖高出1倍多。
“正因为如此,我才提出治水必须要先治山的理念”,孙自铎解释,治山不仅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减少粉尘和矿渣等进入水中,甚至采矿的过程中采用全封闭的形式等。
尝试巢湖流域生态补偿机制
2012年,中央财政划拨安徽3亿元,用于新安江治理。3年后,若两省交界处的新安江水质变好了,浙江地方财政再划拨安徽1亿元,若水质变差,安徽划拨浙江1亿元,若水质没有变化,则双方互不补偿。这便是我国最大的跨省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尽管正在尝试,对巢湖的治理,合肥市委党校的马俊也提出了同样的方法:用生态补偿机制来治理巢湖。
在马俊看来,此种方式目前已在浙江、江苏等地有成功的经验,合肥也可以借鉴。
合肥市委党校的李敏琪也表示,生态补偿机制可以改变“谁污染谁占便宜,谁守法谁吃亏”的不合理局面。
“未来可以尝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马俊认为,现行的排污收费标准远远低于污染治理设备设施的运行、维护成本、治污成本,导致企业对治理污染不积极,宁愿花钱买排污权。
一旦建立了排污交易权,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制度,从某种程度上能够促进巢湖水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