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江是湖南的母亲河,流域集中了全省60%的人口,也承载了60%以上的污染。
今年,省人大常委会将推进湘江流域综合整治作为4件大事之一来抓,开展了专题调研和专题询问,湘江保护条例也已经进入立法程序。
2012年7月,我们随三湘环保世纪行采访团赴湘江流域实地采访,深切感受到,保护母亲河刻不容缓,同时也任重道远。
治理之困
一眼看去,黄沙占据河床,河流已经接近断流状态。这是我们在郴州临武县甘溪河流域看到的情形。河两岸,尾砂堆积达10米之高。
湘江流域历史悠久的有色金属产业,留下了1000多个尾矿库,堆存了近10亿吨尾砂、废渣。尽管“十二五”以来,我省加大了流域污染治理力度,但资金、技术等方面仍然存在的困难,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环保意识不强,使治污之路依然任重道远。
以郴州为例,该市有25个项目纳入了“2011年湖南省计划启动重金属污染防治项目”, 计划总投资19.8亿元,目前已到位10.8亿元,资金缺口达9亿元,总资金到位率54.39%,地方配套资金到位率为39.5%。郴州市政府表示,在历史遗留重金属污染治理、点源重金属污染治理这两类项目中,国家、省级下拨资金与地方配套资金比例为3:7、1:9,地方筹资压力大,项目单位资金投入不足,资金“瓶颈”难以破解,直接影响到施工进度。目前,这25个项目中,已竣工的只有3个,其余的都进展缓慢。
对于下游的湘乡市政府来说,要修复受铬污染的土壤和地下水,不但资金存在困难,技术上更是困难重重。因为历史原因,湘乡市五矿湖南铁合金有限责任公司(原湖南铁合金厂)周边的土壤和地下水遭到不同程度的铬污染。目前,其受污染范围、污染程度,以及具体的治理途径,当地还无法给出一个具体方案。
污染一旦形成,治理修复将是一个艰难甚至漫长的过程。
湘潭竹埠港地区两个重金属废渣治理项目,治理资金达3亿多元。采访组实地查看了其中的冯家浸废渣治理项目,渣场处在湘江防洪大堤之外,仅靠一道挡土墙与湘江分隔。项目设计对废渣进行填埋处置,其防渗膜的使用年限为40年。
省人大环资委委员吴建平对项目的选址、技术方案以及施工质量都提出质疑。她认为,耗资巨大的废渣治理项目,紧邻湘江边,而且设计使用年限仅为40年,这无异于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定时炸弹。
重生之痛
走进长沙县黄兴镇,但见碧水蓝天,沿途树木葱茏,空气清新。
十年前的黄兴镇,则是另一幅景象。
环保斗士、时任黄兴镇蓝田村村主任的章志标家离蓝天化工厂不远,他告诉我们,工厂排出的废气令村民大白天都不敢开窗户,一户紧邻蓝天化工厂的村民,因为实在无法忍受污染,只得举家搬迁。
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13家化工企业,一度为黄兴镇经济带来繁荣:2001年,这个5万人口的小镇,工业总产值过2亿元,财政总收入(不含农业税)达2200万元。但这繁荣背后,付出的环境代价是惨重的。这些化工企业几乎都没有上污染治理的设施,直接排放的废水废气严重污染当地环境。
2002年,长沙县以壮士断腕的决心,一举关闭了13家硫酸锰生产企业。
切断了污染源,村民赖以生存的环境日益好转,碧水蓝天逐渐重现。但失去了“支柱产业”,经济上的阵痛是难免的。2003年,该镇工业总产值急剧下降到3000多万元,财政总收入下降到130万元。
沉重的压力下,黄兴镇将发展的方向从“化工”转向“生态”,引导农户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重点发展以花木蔬菜为主的高效农业和以现代农庄为龙头的休闲农业。目前,全镇共种植花木5万余亩,今年预计销售总额将达到5.5亿元。
同时,该镇大力推进企业转产。10年来,在政府指导下,13家关闭的化工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产业转移。
“退二进三”,即退出工业生产,发展现代服务业、休闲旅游业,这是黄兴镇谋划的发展思路。通过不断调优产业结构,黄兴镇走出经济低谷,镇域经济重新焕发勃勃生机。黄兴镇镇长唐五一表示,预计今年镇里财政总收入可达1亿元,3年之内可达5亿元。
历经切肤之痛,凤凰得以重生。而位于湘潭市岳塘区的竹埠港化工区,现在正处于重生前的阵痛当中。
2011年,这一区域的27家化工企业实现工业产值44.35亿元,完成税收1.64亿元。但同时这里也是湖南省挂牌督办的污染治理重点区域。按照省政府与湘潭市政府签订的责任状,竹埠港化工区所有化工企业2013年底前必须全部退出,实施“退二进三”战略。
采访中,湘潭市岳塘区区长谭浪坦言,“退二进三”的政策无条件执行,但退了之后,1亿多元的税收一下子没了,区里面的财政压力非常大,绩效考核排名也会靠后。此外,数十亿元的退出成本,目前还存在很大的资金缺口。
“如果竹埠港地区能够早下决心退出,或许不需要付出如此大的代价。”省人大环资委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发展经济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只有下决心调整产业结构,地域经济才能获得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