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城之芯,海河之畔,随着石板路蜿蜒,一路新风扑面。近年来,地处天津市中心城区“核心”的和平区饱蘸绿意盎然的“生态笔墨”,擘画了一副晴空朗朗、绿水盈盈的崭新画卷。
天朗气清:持续攻坚换得蓝天常在
新年伊始,海河夜景旖旎秀丽,可眺望数十里的能见度,不禁让人惊叹和平区的风光秀美。如果把时间拉回到若干年前,这样的画面还难以想象。一入冬,久久不散的大范围雾霾,频频启动的重污染预警,不仅让当地人焦虑,也让外地游客望而却步。
久久为功,大气污染防治深入推进。特别是过去一年,和平区相继出台扬尘污染防治专项治理、臭氧污染防控专项行动、大气污染防治百日攻坚等系列行动方案文件,夯实常态长效攻坚机制。
源头管控,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举措。和平区以PM2.5改善目标为牵引,持续抓紧多污染物减排这一牛鼻子,深化NOx和VOCs协同减排。扬尘源方面,区攻坚办实时调度、各成员单位闻令而动,每微克必争。生活面源方面,对重点区域的流动污染源开展24小时巡查检查,全覆盖监管。移动源方面,对重点车型每周至少开展五次路检路查联合行动,全链条管控。
扬尘污染防控、露天烧烤整治、臭氧污染治理、重污染天气削减、百日攻坚行动……一系列组合拳,不断织密和平蓝天的防护网。2023年,和平区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39微克/立方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如今,蓝天白云、繁星闪烁已经成为和平的新常态。
水清河畅:悠悠古城区焕发清新活力
水是一个城市的灵动之源。和平区域内海河、津河两条河道穿城而过,扮靓了自然,涵养了生态,也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但过去,因管网串接、雨污混接、乱泼乱倒,河道水质严重恶化。
爬污染治理的坡,过长效管理的坎。2023年,和平区靶向发力,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提升、水资源保护一体推进,地表水环境保护能力显著提高。
区级总河长、河长巡视海河、津河42人次,街级总河长、河长巡河495人次,协调解决各类水环境问题20余个,实现“九龙治水”到“一肩担当”的跨越。
成立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专项小组,配合华北地质勘查局,对泵站收水范围内的市、区两级排水设施进行排查,汛期入河污染溯源排查整治工作有序推进。
全年累计出动执法人员2000余人次,发放提示单1000余份,对70余个乱泼乱倒责任人进行教育整顿,对34余起乱泼乱倒行为进行处罚整改,实现专项治理力度不变、广度拓展。
2023年,和平区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达标率持续保持100%。河道水体自净能力、水体透明度得到明显提高。
地绿景美:生态城区迈出“无废”步伐
“你认为在这次创建过程中改变最大的是哪一方面?”在2023年12月20日的“无废医院”创建验收会上,天津市无废办指导帮扶组专家提出最后一个问题。“是观念层面。我发现我们医院从领导到职工,都开始主动关注‘无废城市’的信息,关注如何创建无废细胞,我认为这是最显著也是最重要的转变。”天津市职工医院的负责人回答道。
自2022年被纳入“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试点城市以来,和平区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着力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无废城市”建设成为和平蝶变跃升的重要抓手。
2022年以来,和平区先后制定了“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方案、2023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要点及“无废细胞”创建实施方案,坚持工作项目化、项目清单化、清单责任化,扎实推动“无废城市”建设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以“可复制”为核心,从自身区位特点出发,着力推动12类“无废细胞”建设。
先后开展宣讲培训活动10余场、推进会与实地调研6次、“无废细胞”验收会17场。目前已有57家单位完成了第一批“无废细胞”创建工作,随着2024年建设工作的不断深入,还将有一大批“无废细胞”不断涌现。
“2024年,和平区将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继续逐绿前行,让高效能治理成色更深、高品质生活底色更显、高质量发展亮色更足,让‘江山披锦绣,处处花草香’的生态愿景早日变为现实图景。”和平区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徐海栋说。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