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行业 > 复苏河网生态,厚植“水韵江苏”靓丽底色
复苏河网生态,厚植“水韵江苏”靓丽底色
发布日期:2024/3/12 10:42:23
    江苏是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江河湖海的省份,也是全国水网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水域面积占比16.9%,居全国之首。纵横交织的河网水系连接贯通江河湖海,构成了“水韵江苏”的生态底色。复苏河网水系生态环境,事关江河湖海的源头治理、“水韵江苏”的生态守护与高质量发展。江苏是全国率先开展河网水系生态环境治理的地区之一,在多年的探索中形成了一系列实践经验和丰硕成果,充分展示了美丽中国建设的生动图景和光明前景。

    逐绿而行,持续擦亮生态底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江苏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持续推进河网水系生态环境复苏,成效显著。一是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2023年,全省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达92.4%,为考核以来最好水平,比2022年上升了1.4个百分点。宅前屋后、田间地头,河畅、水清、岸绿的优美景色随处可见。南京秦淮河入选全国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盐城东台条子泥岸段入选美丽海湾优秀案例;徐州丁万河、苏州七浦塘先后被评为全国最美家乡河。二是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长江江豚、太湖桃花水母……无数水中“精灵”在江苏的水域中繁衍生息,麋鹿、丹顶鹤、勺嘴鹬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在江苏的湿地上闲庭信步。2017年起,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全省记录物种数超6900种。三是生态旅游热度持续上升。江苏累计建成泰州溱湖、无锡蠡湖、徐州潘安湖等6个以湖泊为主体的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常州天目湖为例,2023年“五一”假期期间,天目湖旅游度假区接待游客51.82万人次,同比2022年、2019年分别增长233.28%、74.67%;实现直接营收7121.07万元,同比2022年、2019年分别增长437.85%、67.21%。四是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扬州、苏州、宿迁等9个地级市先后通过国家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验收,数量全国第一。各地统筹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建设,“城在水中、水在城中、人在绿中”的美丽画卷在江苏大地上徐徐展开。

    因地制宜,科学复苏水系生态

    江苏河网密布,水系众多,然而河网水系周围人口城镇密集、资源开发活跃,人为干扰强度较高,河网水系生态环境受到影响,且修复难度较大。以吴淞江为例,吴淞江源于苏州、横穿苏沪,是沟通太湖和长江的重要河流,是长三角相融互通的黄金水道,但生态环境一度退化严重。通过一系列有力有效的整治措施,吴淞江实现了从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到成为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的华丽转身,从而成为江苏因地制宜、科学修复河网水系生态环境的生动缩影。一是控源截污。通过淘汰“散乱污”和低效产能企业、压缩化工园区、劝退沿江项目,腾退2.2万亩空间用于产业迭代升级,设立15亿元技改基金奖补企业废水减排技改等措施,从源头控制污染物进入水体,从根本上解决黑臭水体问题。二是内源治理。以“近自然”理念修复支流支浜,按照自然规律整理地形地貌,运用生态修复技术构建草型水体。沿岸建成降雨径流调蓄生态塘和尾水净化人工湿地,用于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和生态补水,提升水体质量。三是岸线修复。拆除清理侵占河湖蓝线违法建筑和垦种面积超122万平方米,取缔非法码头166家,实施“见缝插绿”生态复绿行动,将腾退土地、闲置地块恢复为湿地,建成生态廊道194.6公里。四是长效管控。建立水污染防治联席会议制度,组织苏沪交界区县成立“攻坚克难”联合行动支部,解决协同治理难题。实施一河一策,建设“电子巡河”水质监测网,建立“二级响应、三级联动”执法机制。

    多措并举,奋力实现人水共荣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江苏有能力也有责任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江苏应多措并举,探索复苏河网水系生态环境的新路径,奋力实现人水共荣。一是强化流域治理协调工作机制。在严格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强化长江、太湖、淮河、滨海、大运河等流域治理协调工作机制,统筹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特别是在县与县、镇与镇、村与村的交界处,进一步打破基层行政壁垒,形成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工作格局。二是建设数字孪生河网水系平台。加强信息化建设,综合运用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完善监测系统,实现跨部门数据整合,建设数字孪生河网水系平台,集成生态、防洪、航运等功能,促进信息技术与管理工作融合,建立信息交互和模型深度融合的预报预警机制。三是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通过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壮大复苏河网水系生态环境的经济基础。拓展延伸生态产品产业链和价值链,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促进生态与食品、文化、休闲、旅游、康养、养老、体育、科创等产业有机融合,增加生态产品供给,推动生态产品的价值实现与增值。四是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通过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科普讲座、自然教育等多种形式,提升公民爱水护水意识,在有条件的地方成立居民志愿服务队伍,参与河网水系生态环境的日常监督与治理。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参与水环境治理,完善配套政策,保障合法权益,增强投资信心,在全社会营造人人有责、共同参与的良好风尚。


来源:新华日报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安徽用新标准防治城镇内涝 下穿立交道路宜
今年主汛期降雨或将偏多三成,武汉加快推进
湖南:国考断面水质优良率达98.6% 水
生态环境部长沙调研水生态环境保护“十四五
青岛再添9处高品质绿色空间,今年已开工建
让城市更安全,百姓更宜居—— 山城重庆
秦淮区2个项目获评2023年度南京市海绵
福建漳州创新水岸共治战略,打造“闽南水乡
以“膜”法治理水污染 ——国家能源集团
北京排水集团开展防汛应急演练,清管行动完
热点资讯排行
1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2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3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4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5“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8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9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10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华为云携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