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京市“先进技术赋能百家湖会展中心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近日成功入选2024年江苏省生态环境科技帮扶典型案例。这一荣誉不仅是南京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收获成果的缩影,更是对科技赋能百家湖水生态环境治理的充分认可。
近年来,南京持续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坚持污染减排和生态扩容两手发力,深入推进百家湖“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在科技的加持下,百家湖实现华丽蝶变。
源头治理,开启百家湖生态修复之路
阳光下,南京市江宁区百家湖风景秀丽,放眼望去,近处水草摇曳、远处波光粼粼,周边商业区游人如织,一幅水清岸绿和谐之景徐徐铺展。
“百家湖风景好,周边配套设施也齐全,我们每个周末都会带孩子来逛一逛。”住在附近的居民王文丽正带着孩子在岚湾桥上晒太阳。
然而,如今的秀美湖景也曾一度“黯然失色”。20多年前,百家湖周边被房地产开发和新落户企业包围,生活污水、餐饮污水、生产污水随意排放,百家湖的湖水一度成为墨绿色,散发臭味。
百家湖位于南京市江宁开发区核心区域,是江宁区最大的景观湖泊,兼顾防洪排涝、水景观、水生态等多重功能,在提升城市水环境品质中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为了最大程度地发挥百家湖的生态环境价值和社会效益价值,2012年年底,百家湖开启了“蝶变”之路。
河湖治理,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为针对性解决问题,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控源截污、种植水生植物、微生物治理、水体推流等方式开始了对百家湖的全面整治。
“百家湖的污染多由污水直排引起,因此,对周边居民小区的下水道进行排水改造便成了当务之急,除了解决小区内部雨污管道的混接、破损、淤堵等问题外,我们还着重解决小区南阳台雨污水的收集,设置专门的污水排水管供南阳台洗衣机排水,堵住百家湖水质恶化的源头,实现小区雨污分流。”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市政部工作人员刘汤勋说。
同时,为了提升水体自净能力,还在湖内安装了曝气推流装置,通过吸入空气推动水流给水增氧,让水体“流水不腐”,并与多所高新技术研究院合作,从百家湖湖泥中提取有助于改善水质的微生物进行繁殖,形成有益菌菌群,帮助“吃”掉水里的磷和氮因子。
通过治理,百家湖的水质明显得到改善,水质达到Ⅲ类,水体透明度由原本的不到0.4米提升至清澈见底的1.9米,湖泊由中度富营养化改善为中营养状态。
科技赋能,新技术让百家湖焕发新生
如果说前期的整治工作是在为百家湖‘治病’,那么,生态修复则是为河道增强“体质”。
为改变湖水透明度较低、生物多样性较差的现状,2024年初,在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技术支持下,南京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实施了百家湖会展中心水体水生态修复工程,采用先进技术手段提升湖泊生态系统韧性、丰富生物多样性。
这项技术正是“基于生物完整性提升的底栖生境原位修复技术”,可通过改善水域基础条件修复生境,从而引导生态系统结构转换,将自然恢复和人工修复两种手段有效结合,重现草型清水稳态生态系统。
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周艳文介绍,底栖生境原位生态修复技术是将研发的纳米新材料负载在鹅卵石上、放置于水体中。这种环境功能新材料在可见光范围内不仅能将水分解为羟基自由基活性氧化物质,让水体中的含氧量增加,加速底泥中污染物的降解,为好氧微生物的生存创造良好环境,激活土著微生物,还能产生高能电子,对水中颗粒物进行有效絮凝,提升水体透明度,为沉水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
“通俗来说,就是激发出水体自身的‘免疫力’,让食物链实现强链、补链、延链——水中的生态系统越复杂,稳定性就越好,能够抵抗污染物的入侵,遭遇极端天气也能快速地康复。”周艳文说道。
水质好,万物生。经过持续的生态修复,百家湖内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由6种提升到14种,沉水植物覆盖度达66%以上。根据最新观测数据,百家湖生态系统正由“藻型”向更稳定的“草型”转变,这意味着湖泊中更容易生长的植物已经由藻类变成了水草,百家湖正逐步回归自然,焕发新生。
全域提升,美丽河湖建设网络越织越密
如今,在南京,能看到江宁的百家湖水面如镜,建邺的爱情湾候鸟蹁跹;秦淮河畔人声鼎沸,南京白局的曲调吸引着游人驻足;玉带河实现了“有河有水,有草有鱼”;城南河成为长江大保护文旅游线贯通的重要保障……美丽河湖建设的网络在南京越织越密。
近年来,南京市研究制定了《幸福河湖建设与评价规范》,围绕河湖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河湖管理、群众满意度七大方面评分体系,充分彰显“山水城林相映,水韵文脉相融”的南京特色。同时按照南京“南北田园、中部都市、拥江发展、城乡融合”的总体规划,明确了幸福河湖建设的总体要求、重点任务、实施计划、保障措施等。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成461条幸福河湖,全市42个地表水国省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稳定保持100%,秦淮河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二批美丽河湖优秀案例。
“百家湖的蝶变,是近年来南京市坚持科技赋能生态环境治理的生动体现。”南京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南京还将继续探索创新生态环境科技帮扶方式方法,助力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奋力实现“水清岸绿、宜居优居、人水和谐”,答好河湖治理保护的新时代的“南京答卷”。
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