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行业信息 | 国外行业信息 | 国内政策 | 行业技术 | 企业动态 | 展会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国内政策 > 广州市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出炉
广州市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出炉
发布日期:2020/8/4 12:10:52

   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将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增城区海绵城市专项规划(2019-2035)》近日正式出炉。根据规划,增城海绵城市建设近期目标为,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远期目标为,到2030年城市建成区80%以上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
 
  70%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规划提出,综合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将全区78%的降雨就地消纳和利用,将增城区打造为水生态系统完整、水环境质量优良、水安全保障完善、水资源持续利用的海绵城市,支撑“小雨不积水、大雨不积涝、水体不黑臭”目标的实现,建设山水辉映的现代生态宜居绿城。
 
  水生态方面,规划要求对城市河湖水岸线、加装盖板的天然河渠等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岸线恢复比例不低于80%,约167.88千米;此外,需保持全区水域面积率不低于7.82%,森林覆盖率不低于53.15%。规划实施后,城市平均热岛强度将有所下降。
 
  水环境方面,规划要求,到2020年建成区消除劣V类水体,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和70%;到2030年黑臭水体总体得到消除,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进一步提高,城镇和农村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100%和80%。
 
  水资源方面,规划提出,在包含生态补水的前提下,全区近期污水再生利用率不低于3%,远期不低于15%;雨水资源利用率近期不低于1.5%,远期不低于3%;管网漏损控制率近期控制在10%以下,远期控制在8%以下。
 
  水安全方面,城市排水防涝标准需达到不低于“20年一遇24小时暴雨不成灾”;同时,通过采取防洪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实现中心城区防洪(潮)能力“100年一遇”,其他城区“20至50年一遇”的标准。
 
  构建“一环三带、五点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为控制城市增长边界,对城市原有的“海绵体”进行有效保护,规划还在对全区山、水、林、田、湖、草等天然海绵体进行摸底的基础上,以增城北部山体为主要生态屏障,以江河水系及其两侧绿化带为生态廊道,以水库、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为生态核心,以公园绿地、广场为补充,构建“一环三带、五点多廊”的生态空间格局。
 
  其中,“一环”为增城区东部、北部和中西部的连绵山脉。作为全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区,规划将重点提高其森林覆盖率,保障水生态、水资源。“三带”为东江北干流、增江和西福河等三条重要水系廊道。规划将重点维护其流域的生态连通,保障水安全、水生态。“五点”为联安水库、百花林水库、增塘水库、白洞水库和荔湖等重要饮用水源地或旅游观光风景区。规划将侧重保护其水安全,提升水文化。“多廊”则是包括金坑河、官湖河、雅瑶河、二龙河和派潭河等在内的连通水库、城市和河流的水系生态通廊。规划将注重从源头治理,保障其水环境、水生态。
 
  此外,根据全区排水分区、径流污染状况、土地利用现状及城市发展功能,规划还将全区分为东部城区海绵重点整治区、西部科教城海绵重点建设区、西南部雨水污染重点治理区、中部荔湖海绵综合展示区、南部新城海绵创新建设区、北部生态保护与水源涵养区等六大海绵城市建设分区,并结合各分区特点提出相应建设指引。
 
  三大片区10个建设区域 纳入近期重点建设范围
 
  按规划的近远期建设分期,2020年前为近期建设阶段。为实现近期“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达到海绵城市要求”的规划目标,规划提出,将把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与措施融入城市道路、广场、公园湿地、生态修复、市政设施等重点开发建设项目的实施中,提高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的可操作性。
 
  近期重点建设范围包括增城中心区(荔城、荔湖、朱村)、科教城和富士康科技小镇片区、增城经济开发区三大片区,共包括增江碧道、荔枝文化公园、增城广场、荔湖湿地公园、石滩广场、四望岗公园等在内的10个建设区域,建设总面积约为18.99平方公里。
 
  近期海绵城市建设共涉及建设项目185项,包括海绵型建筑与小区工程42项,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工程81项,海绵型道路工程26项,海绵型水务工程36项。具体措施包括公共建筑屋面采用屋顶绿化方式蓄存雨水、地面采用透水砖铺装、建设下沉式绿地、建设生态树池等生物滞留设施、新增植被草沟、开展河道清淤疏浚、加快截污管网建设等。
特别声明:本站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电话:010-88372272 E-mail:1915838305@qq.com
最新资讯
让首都的水“活起来”
国家级应急排涝基地武汉开工
昆明主城区为何会发生内涝?今年主汛期降雨
龙岩市永定深化“河长+检察长”机制,助推
“千湖之省”如何治理水环境?湖北省常务副
中关村论坛|聚焦海绵城市建设需要更新理念
格尔木市海绵城市滨河路生态修复综合治理项
平凉市海绵城市建设项目电子地图上线
超大城市如何解决供水难题?广州市中心城区
“龙须沟”变身清水河大连市黑臭水体治理见
热点资讯排行
1中国一冶城建公司海绵城市专利技术获奖
2湖北两校携手推出黑臭水体治理利器
3服务“全域海绵” 赋能城市之美——亚井雨
4新型聚合物检测方法在防治水污染中的应用
5“数字巢湖”让流域水污染“标本兼治
6告别“开膛破肚”,排水管网“微创术”了解
7临沂市“黑臭河水体源头治理一体化污水处理
8美国未来20年将在污水基础设施上花费27
9跨界布局水环境治理!隧道股份环境集团揭牌
10入选住建部“智慧水务典型案例”,华为云携
关于我们 | 友情链接 | 法律声明 | 联系我们 | 广告服务
Copyright © 2000-2022 www.c-water.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水工业网互联网站 经营证许可证编号:京ICP备2022032253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1286号